供需基本面决定市场方向,当前市场状况决定近期行情。就笔者之见,虽然近期国内玉米市场渐趋平稳,价格涨幅也有所趋缓,但在新粮上市前,尤其在7、8月份,国内玉米市场现货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一、供需矛盾继续提供利好没有改变。就国内市场来看,美国农业部对2006/2007年度中国玉米的供需数据做了两个调整:一是产量提高300万吨,达到13800万吨,二是国内消费提高400万吨,达到14100万吨。其结果是期末库存从3500万吨下降到2810,相应的库存消费比为19.9%。这个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玉米的整体供求状况,该报告所传递的宏观消息,基本明确了长期向好的导向。就国际市场而言,2006/2007年度,全球产量达到68213万吨,但总消费量却可能达到72034万吨,供需缺口竟高达38321万吨,导致库存从期初的13039万吨,急剧下降到9218万吨。预计2006/2007年度末期,全球的玉米消费库存比将降低到12.8%,低于2005/2006年的18.8%。就美国而言,库存消费比为11.5%,而2005/2006则为24.2%,降幅52.5%。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大的基本面所形成的供需矛盾,对玉米市场长期是提供利好的。
二、区域性供需矛盾的加剧对后期玉米价格上涨提供契机。目前,关内产区农民玉米基本消耗,当地粮库玉米也较为有限,大部地区已变成销区。随着华北、黄淮产区农民玉米存量进一步减少,玉米市场收购难度逐日增大,收购量现已明显减少。目前山东聊城的收购点玉米日收量约2吨左右,而前期日收量达到10-12吨。河南郑州地区饲料厂目前玉米日收量不足30吨,前期日收量60吨以上,河北石家庄地区玉米市场基本收不到玉米。山东、河南一些地区大型用粮企业在消耗降低企业玉米库存的同时,结合采购东北玉米来满足生产所需;河北目前用粮企业基本靠采购粮库玉米货源,但北部地区则主要采购东北玉米。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华北、黄淮产区玉米需求将集中转向东北地区。各地采购东北玉米增加,势必加重东北产区的运输矛盾。从目前来看,东北农民手中余粮已不多,玉米集中在粮库和贸易商手中,然而目前粮库玉米走货并不积极,存有一种“待价而沽”的惜售心态。铁路运输的紧张,惜售心理的增强,必然导致区域供需矛盾的增加,刺激玉米价格波动上涨。
三、工业消费已成为玉米需求增长的亮点不可置疑。从玉米消费的类型来看,工业用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越来越大。饲用消费的比例自2000/2001年度的70.2%下降到2005/2006年度的67.6%,下降幅度达到2.6%。在国内养殖业饲料需求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而国内玉米行情仍持续小幅上涨并保持在高位运行,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业转化用粮需求强劲对玉米行情的拉动。有关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我国玉米深加工消费量将达到235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比重将增加至18%左右。虽然当前乙醇的玉米消费仍存有炒作嫌疑,但其快速的增长还是客观现实的。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全国酒精的总产量将在305万吨左右,其中玉米酒精占总产量的18%(147万吨)。2005年国内八个省推广乙醇汽油,消费玉米大约1300万吨;预计2006年消费玉米1600万吨。由于石油的涨价,乙醇转化用粮需求仍将会快速增长,导致国内玉米需求扩大,进而拉动玉米价格行情上涨。
四、后期天气的炒作仍会对玉米市场推波助澜。有关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在上年基础上继续扩大,播种面积增加已成事实,这为玉米丰收打下了基础。但由后期于天气的不确定性,玉米能否继续增产,供给量能否增加仍难以确定。据6月20日我国农业部公布的有关报告显示,5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气象条件有利于玉米播种和生长。就目前来看,全国大部地区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利多弊少,近日东北地区大部和内蒙古东部出现明显降水,旱情明显缓解,利于春播玉米生长。据了解,目前东北玉米长势较好,发育期和保苗率均属正常;同时今年黄淮、华北产区大部气候较好,尤其是近日降雨使得河北一些地区旱情缓解。关内产区在冬小麦夏收前及收割后,抓住农时边收边种,趁墒抢种,今年夏播玉米较为顺利。但后期天气变化仍存变数,一旦天气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玉米减产。俗语讲,“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7、8月份的天气变化情况,作为市场炒作的热点在新粮上市前是不会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