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老库存耗尽
老张(化名)是吉林省长春地区一个小村子的农民,家里种植着几亩地。在和记者聊天时,提到玉米的出售价格,老张突然开心起来,“今年(的价格)应该能比去年卖得高。”
老张所说的“比去年卖得高”指的是玉米的现货价格。由于玉米深加工企业对玉米的需求,今年玉米价格将保持一个高价位。
政策性老库存将成为历史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玉米供应非常充足。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玉米年产量一直维持在1亿吨以上,年年丰产导致玉米价格滑坡,为保证农民积极性,国家曾制定政策,要求各地粮库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农民不断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使国内玉米丰产,最终在1998年使全国玉米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1.33亿吨,并维持这一水平至今。按保护价收购玉米产生的库存被称为“政策性老库存”。
然而记者却在吉林了解到,玉米的政策性老库存将在今年底耗尽。吉林粮食研究所所长刘笑然向记者表示,“政策性老库存明年将被收入词典成为历史名词。”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玉米商品粮产区,玉米的产量、销量对全国的市场价格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刘笑然指出,政策性老库存消耗殆尽主要原因是由于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急速扩张。“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用玉米消费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玉米供不应求
2004年全球玉米的消费量达到6.87亿吨,其中工业方面用量为9000万至9500万吨。重点产品包括燃料乙醇、氨基酸、淀粉、
化工醇等。据吉林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国玉米的工业消费量将增加到2400万吨,而在两三年前,这个数字只有1000万吨。
“玉米加工后是很好的替代品,现在全球油价高涨,在原料玉米价格不超过1308元/吨的情况下,乙醇汽油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全国所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对玉米的消耗量相当大。
玉米深加工业急速膨胀,体现在玉米市场上就是深加工企业加入粮源争夺大战。往年,东北地区大都是当地粮库和玉米收购商从农民手中收粮,适逢合适时机,再将其转手卖给南方的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从中赚取差价,而今年的情形却有所不同。
大金公司是长春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大成集团旗下的收储公司,管理员王明林向记者表示,传统意义上玉米“北产南销”的格局已被打破,自产自销的格局基本成形。深加工企业成立自己的收储公司,直接在产区采购原料,多余的则打入粮库。
如今,粮库、现货贸易企业、深加工企业纷纷加大了对玉米的争夺,一位业内人士称,只有真正做到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