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我国气候主要呈现如下主要特征:今春(3—5月),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其中西北东部和西部、华北西部、黄淮大部、江淮、江南大部及西南的部分地区偏高1℃—2℃。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略偏多,其中西北地区中西部、西南地区西部和南部、华南东南部以及鲁、晋、冀、陕、内蒙古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3成至1倍,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等地偏少3—8成。
今年春季,我国未出现大范围的持续干旱,但3~4月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云南等地发生春旱,部分地区旱情严重;5月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及云南旱区出现明显降水,干旱得到有效缓解,但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部分地区仍存在较明显旱情,东北林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也居高不下。3月下旬以来,南方暴雨及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部分地区受灾较重。春季,受强冷空气影响,部分农作物遭受冻害和雪灾。初台登陆早、强度大、损失较重。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比去年同期明显偏多,也是200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2006年春季,我国主要出现了以下五大天气气候事件:
1.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以及云南等地一度旱情严重
今年1—4月,我国黄河以北大部地区以及云南北部、四川南部等地降水量普遍小于50毫米,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黄淮北部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春旱明显。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东的部分地区旱情比较严重。截止4月底,全国受旱耕地面积1660万公顷,1006万人、78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5月以来,我国北方先后出现5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的旱情得到有效缓解,但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持续少雨高温,干旱持续或发展。到目前为止,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仍然有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仍维持高或极高水平。
今年1月1日—4月25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70.8毫米,为1984年以来同期最小值,发生全省性干旱,旱情为近20年来最重。4月底以来,云南旱区大部降水量普遍有100-300毫米,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2.我国部分地区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南方暴雨频发
今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暴雨及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特别是5月以来,南方暴雨频发,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因暴雨洪涝及引发的地质灾害和雷雨大风、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26亿元,死亡人数超过140人。4次主要暴雨时段及损失如下:
4月11-13日,南方部分地区遭受暴雨及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其中江西、湖北、湖南等省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共造成1600多万人受灾,3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
4月24-29日,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强对流天气过程,局部地区出现山洪或风雹等灾害,其中26-28日,山东省有23个县(市、区)先后遭受冰雹、大风袭击,受灾人口218万人,死亡1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6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76亿元。
5月2-13日,江南、华南等地多次遭受暴雨或风雹等局地强对流灾害。湖南、安徽、湖北、江西、重庆、广东、广西、贵州、浙江9省(市、区)800多万人受灾,死亡或失踪30余人;38万多公顷农作物受灾,绝收面积1万多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以上。5月下旬,南方地区又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局部暴雨造成湖北、湖南、重庆、江西、安徽、广西、广东等省(市、区)共478万人受灾,5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33.2万公顷,绝收面积2.7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多元。
3.沙尘天气过程为近5年最多,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多今春,我国北方地区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5次强沙尘暴,6次沙尘暴,7次扬沙),与2001年持平,为近5年最多,较2005年多9次,分布范围也较2005年同期明显增大。全国区域平均沙尘日数比2003、2004、2005年偏多,但仍低于历史同期平均值。
我国今年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出现在4月9-11日,北方13个省(市、区)受到影响,新疆吐鲁番地区遭遇了22年来最强的沙尘暴袭击,全区受灾人口达13.9万人。4月16-18日,又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范围约120万平方公里,其中内蒙古中部出现了能见度只有200米的强沙尘暴,16日-17日,北京降下了总量约33万吨的沙尘。
4.强冷空气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冻害和雪灾
今春,冷空气比较活跃,以3月10-14日、4月9-13日强冷空气影响大,具体影响如下:
3月10—1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东北东部及江南、华南中部和北部降温幅度达12-20℃,江南中北部最低气温下降至0℃左右,山区出现冰(霜)冻。低温和积雪对越冬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利,部分作物遭受冻害;华南南部早稻播种和秧苗生长也受到影响,其中江西、贵州等地受灾较重。江西有22个县(市、区)遭受寒潮和雨雪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1.9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4月9—13日,强冷空气再次影响我国,西北大部、华北西部、江淮西部、江南中西部以及重庆、贵州东北部、两广北部等地降温幅度达15℃—20℃,西北大部及山西等地出现霜冻。山西、陕西、河南、四川等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18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77.5亿元。
5.初台登陆早、强度大、影响重
5月9日晚,今年第1号台风“珍珠”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18日凌晨2时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5米/秒)。登陆时间比初台平均登陆时间早了40余天,是1949年以来登陆广东省最早的一个台风,也是1949年以来5月份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之一。
受台风影响,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四省有1111.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105.2万人,死亡31人,失踪5人,倒塌房屋1.59万余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2.03万公顷,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3.34亿元。
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和建议:
1.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
(1) 江南、华南等地多降雨
未来10天,我国主要降雨区将位于江南、华南及贵州、云南南部等地,降雨量一般有50-90毫米,其中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有100-150毫米、局部地区有200毫米以上。具体预报如下:2—7日,江南、华南将为持续性阴雨,降雨量一般有40-90毫米,其中江南、华南西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有120—150毫米。贵州和云南南部地区的部分地区降雨量有50-80毫米。8—12日,江南和华南等地还将出现明显降雨。
(2) 北方地区天气多变
未来10天北方地区阴雨过程较多,雨量分布不均,降水量一般有3-10毫米,局部地区有15-30毫米,并将出现局地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主要阴雨过程将出现在2-3日、5-7日和9-11日。阴雨过程对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冬小麦的收晒有一定影响,但雨势不强,影响一般不严重。
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阴雨天气较多,森林火险等级较前期有所降低,但雨量分布不均,并可能出现局地短时雷暴和大风天气,仍需注意森林防火。
2.建议:
(1)5月下半月以来,江南中南部和华南大部地区先后受到“珍珠”台风和3次强降雨过程的影响,塘坝、水库和河段水位和山丘区表土含水量较高。6月,全国大部地区进入主汛期,强降雨天气将明显增多。强降雨过程较前段时间更易引发洪涝和山洪、山地灾害,须进一步加强注意防御。同时,各地要做好各种防洪设施的加固、配套工作,提高防洪、排涝能力,防御或减轻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2) 尽管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阴雨天气较多,森林火险等级较前期有所降低,但雨量分布不均,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少,严重干旱形势还很难彻底解除,并可能出现局地短时雷暴和大风天气,仍需注意森林防火,加强抗旱工作,未完成春播任务或出苗质量较差的地区,应因地制宜毁种或改种一些生育期较短的作物或蔬菜,提高农业产值,以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 北方冬麦区已陆续进入“三夏”的大忙时节,各地要根据小麦成熟情况和天气预报,抓住有利天气,及时抢收、晾晒、储存;同时要注意抢墒夏播,并做好春播作物的夏管工作。
(4) 各地要做好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工作,及时防御,防止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