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市场 » 正文

澳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玉米、大豆进口量将大幅增加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5-31  
     作为世界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无疑将对世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为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农产品市场,最近,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局(Austral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以《中国农业发展情况》(Developments in Chinese Agriculture)为题对中国农业,特别是农产品生产、消费和对外贸易状况做了专题研究,并就未来中国农业发展和中澳两国间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判断。有些观点可供我们借鉴。

    一、对今后中国农业贸易发展趋势的判断

    报告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关税的大幅削减,未来中国农业的对外依赖程度将不断加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玉米、大豆的进口量将大幅增加

    1.90年代后,虽然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约20%,总产增加了约1/3,不仅满足了国内不断增加的需求,还大量对外出口,但肉类产品需求和加工企业的快速增加,使得未来中国对玉米、大豆和其它饲料原料的进口大幅上升,将会对饲用玉米的出口产生很大的影响。从长远看,中国可能会变为玉米净进口国。

    2.与亚洲的其它国家类似,中国未来可能会大力发展大型、专业化的肉类生产企业,主要进行猪肉和家禽类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将会依靠进口大豆等饲料原料或直接进口粗饲料来。近年来,虽然中国大豆产量有所增长,但目前进口量已达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1/3,是中国未来需要大量进口农产品的一个早期信号。

    3.入世后,中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利用配额调节其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对玉米实施的关税配额大于其国内进口量,并且所征收的配额内关税税率只有1%,这些都是刺激进口的有效手段。

    (二)小麦对外依赖程度有可能加大

    1.中国的人均食物消费结构中,粮食类食品的总消费量下降,但是对一些特殊产品,如大麦、面包、蛋糕和其它加工类食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

    2.尽管小麦的生产和消费都在下降,但生产下降的幅度远远低于消费下降的幅度,而且近两年库存小麦又在不断减少,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保证国内粮食生产,但未来中国可能仍需要进口大量小麦。2004中国成为世界小麦市场主要购买者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3.近年来小麦不仅总产量下降,而且平均单产也不断降低。2002/2003、2003/2004年度仅为880万吨,较1996/1997、1999/2000年度的1.14亿吨下降了23%。

    4.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土地密集型逐渐转为更能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即从以小麦、大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转变到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类等高营养、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上。尽管城市化进程占用了不少良田,但因部分荒地被开垦,以及一些粮食主产区广泛采取复种方法进行农作物生产,中国农业总耕地面积变化不大,但是其中用于生产传统粮食类作物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63%下降到2003年的50%,而水果、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则增加了许多。

    5.中国农民种粮热情依然不高。中国政府对农业的干预程度逐渐降低,而投入力度逐渐增强。报告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虽然目前土地改革没有涉及到所有权问题,但农民可与政府签订3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决定生产。在解决农民的低收入问题上,报告特别留意了2004年政府颁布的“一号文件”,对减免农业税、粮食生产、种子和农机进行资金补贴,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做法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报告同时认为,这些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际收益太低,平均每个农户仅为5美元左右,只相当于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的1-2%,这对持久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

    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对小麦生产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同时指出,今后,中国政府在土地分配、粮食生产激励、水资源分配、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和土地所有权放开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政策取向将会影响到未来小麦的产量,进而影响到进口。报告特别强调,政府对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的分配将是决定未来农产品,特别是小麦产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