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东北玉米考察系列报道之六
期货日报 铁木
如果中国有类似于美国USDA那样的机构,中国的期货投资者也许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因为国内几乎所有的期货投资者都希望能够看到类似USDA那样的农产品月度平衡情况。但是,现在我们只有通过实地的调研去丈量。
众所周知,全国玉米库存60%-70%在东北,而吉林占了东北的一大部分。目前的问题是:吉林省内的玉米库存到底是多少?
但是,在想真正阐述这个问题时,中国粮食的库存结构已经发生了最根本的变化,所以,我们原来对玉米库存的基本概念已经被推翻。按照2005年我们曾经调查的吉林省玉米库存的数据:吉林玉米库存大约为300亿斤(1500万吨)左右,包括90亿斤左右政策性陈粮储备,40亿斤左右国储,10亿斤左右地储,其余170亿斤左右为商品周转玉米(不包括农民存粮)。吉林省玉米饲料用量为280万吨左右,工业用量为300多万吨,其余商品量主要外销(包括出口)。吉林省玉米库存分为:定购粮、非保护粮、老专储、保护价粮、省级地方储备、中央储备粮六项。以下以吉林省某地区为例,以上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
定购粮 非保护粮 老专储 保护价粮 省级地方储备 中央储备粮
35.5% 23.3% 0.46% 24.8% 0.75% 15.1%
从以上吉林省玉米库存结构分布来看,吉林省省级地方储备的量非常少,中央储备粮的水平还算正常,但保护价粮占去总库存的25%左右。这些保护粮是1998年前后按保护价收购的,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却成了当地政府财政的负担。2005年吉林省准备把这批粮食拍卖,但当时考虑到夏粮收购需要,停止了“政策粮”的出库,粮食企业当然不愿意出库,因为保管这批粮食企业可以拿到一定的保管费用;但财政想尽快出库,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财政负担。由于这批粮食数量不小,因此“政策粮”何时出库成为2006年内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
本期的玉米调研并没有提升我们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储能力的好印象。在继2004年之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日子依旧难过,2006年之前,东北地区的粮食体制改革完成了“三老问题”,但企业股份改制仍然没有进展,这紧接着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农发行贷款落实的问题和个体收购、玉米深加工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一道形成多元的收储竞争格局,而且国有粮食企业明显处在竞争不利的地位。对于去年很多没有开库的粮食收储企业来说,从理论上讲,如果今年分三次把“政策”粮全部拍卖的话,那么今年的日子确实难过。
相对东北产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崛起和民间收储活动的活络,国有收储企业的库存正在日益下降,因此,在2006年政策粮彻底出库之后,以后的玉米库存的主要观察点将主要集中在农民存粮、中间商和玉米深加工三个层次上。
从调查的今年农民存粮状况来看,明显地存在着分化的情况:一是相对富裕的农民存粮较多,相对贫困的农民因变现需要存粮较少;二是今年玉米价格上升,农民卖跌不卖涨,今年普遍比去年存粮要高出10%左右,目前东北产区玉米深加工业集中的地区农民手中的存粮为10%-15%,而其他地方为15%-20%左右。
个体中间商收购逐渐成为玉米收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以吉林省榆树地区为例,国有粮库为44个,大多集中在撒来海一带,但这些粮库的实际收购量并不是很大,实际上全县大小粮库已经有180多个。我们在考察沿线看到的大小收购点很多,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挂牌收购价几乎都是用计算机临时打印的,白纸黑字,非常醒目,这说明他们的玉米收购价可以随时随市场而变动。
随着玉米深加工企业在东北产区的兴起,其目前逐渐成为玉米收购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金和价格竞争方面。玉米深加工企业基本可以做到当日或隔日结算农民的卖粮款,这与资金捉襟见肘的国有粮食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生产玉米淀粉的深加工企业可以直接收购自然水的鲜玉米来加工生产,而生产乙醇酒精的加工企业更是可以收购质量相对不是太高的玉米,因此下游的加工利润和对上游原材料的不同要求更是提高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竞争力。玉米深加企业收储玉米的途径基本是三个:一是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这个量为60%左右;二是粮食企业的代收代储,大约为20%左右;三是获得国家陈化粮计划等等。
玉米深加工已经开始左右当地的玉米市场,以黑龙江肇东地区为例,当地玉米总产为114万吨左右,而华润酒精的年玉米消耗量就达到了60万吨左右(未折标)。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行业利润仍维持在200元-300元/吨的水平(食用酒精),事实上,为了维持这样的运营,他们的库存水平一般要保持在1-2月的水平。
正如前文所说,要真正搞清中国东北产区乃至全国玉米的库存水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通过我们的调研,有一点是特别清楚的,即中国的玉米库存正日益下降,国有储备力量对市场的平衡能力正在削弱,同时玉米深加工和民间收储正成为多元化收购主体中的不可忽视的部分,因此,假设中国的玉米生产一旦出现问题,那么在这两股以追逐企业和经营利润为前提的力量主导之下,中国的玉米价格将突破原来的波动模式,向另外一个极端发展蔓延。当然,目前的5月份仅仅是中国玉米黄金带刚刚播种结束的时候,因此,对2006年中国玉米的最终的生产状况,需要时间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