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上涨动力不强
虽然今年一季度价格上涨动力略微有所增强,但环比折年率涨幅仍然在1%左右,说明消费价格上涨的动力仍然较弱。这样的变化态势将会对2006年未来时期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看,同比与环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更大。近几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3%左右,但根据我们计算出的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曾经一度处于下降通道。说明工业品出厂价格价格上涨的动力也很弱。
从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来看,同比与环比数据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近几个月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6%上下,根据我们计算出的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涨幅,与同比数据相差不大。说明生产资料购进价格上涨的动力相对较强。
由于环比涨幅的变化领先于同比涨幅的变化,而近几个月消费价格的环比涨幅明显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环比涨幅甚至一度出现负值,因此,2006年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惯性动力不强,只有生产资料购进价格走势较强。
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2005年GDP增长率仍然保持略高于9.5%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从2006年GDP增长的情况来看,也将会保持接近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由于GDP增速大体等于潜在GDP的增速而且将继续保持这种状态,GDP增长率缺口基本保持不变,这意味着社会总需求也保持比较快且稳定的扩张势头。因此,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角度来考虑,2006年价格应该保持较为平稳的变化态势。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加快对价格上涨形成支撑,但货币流动性降低值得注意。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进入2005年四季度之后,货币供应量M2保持17%以上的较快增速,根据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当前货币增速加快,将对名义收入增加和价格上涨形成支撑。有的经济学家据此认为,通货紧缩的阴云已经散去。
笔者以为,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对价格上涨形成支撑,是有道理的。但是,当前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虽然加快,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加快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增加较多引起的。因此,在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同时,货币流动性却在降低。表现在M1和M2增速上,就是M1增速与M2增速差距明显拉大;表现在货币流动性上,就是M1/M2比例趋于下降。因此,广义货币M2增速的加快,在汇率升值和实际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资产价格及生产资料产生影响,向消费价格传导的程度不大。
粮价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但是,自2004年四季度之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基本上保持下降趋势,与社会总供求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消费价格受到了粮食等食品价格的影响,而以粮食价格为主导地位的食品价格的变化,受到了粮食供给变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供给因素的冲击,这需要从国内粮食的供求平衡和国际粮食价格的变化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研究。
2003年以来我国消费价格一直受以粮食价格为主导的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2005年尽管不少地区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但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保护,全年粮食产量48401万吨,比上年增加1454万吨,增产3.1%,粮食供求状况进一步好转,使得粮食价格出现了小幅度下降,并带动禽肉等副食品价格出现下降。
但是,2005年世界粮食产量出现了小幅度的减产。与此同时,世界粮食消费量将继续增长。FAO预计,2005/06年度世界粮食消费量预计将达到20.2亿吨,较2004/05年度的预期水平增加1000万吨,其中食用粮食消费量预计较2004/05年度增长1.3%至9.83亿吨,其中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全球谷物库存预计将会减少。2005/06年度世界粮食贸易量预计较2004/05年度水平减少3%至2.36亿吨水平。
按照上述情况来分析,虽然国内粮食产量确实增产,但2005年增产幅度不大,加之受世界粮食产量尤其是世界可贸易粮数量下降的影响,世界粮食价格出现坚挺的走势。因此,近期国内粮食价格由缓慢下降的态势转变为轻微上升的态势,对消费价格上涨的推动力有所增强。
根据农作物种植意向抽样调查,2006年夏粮播种面积增加1.4%,秋粮播种面积增加0.4%,早稻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夏粮有望继续获得较好收成。如果夏粮产量继续增产,那么粮食价格疲软的走势就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人民币升值减弱国内涨价压力
2005年下半年至今,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近期因伊朗核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持连创新高,上周末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突破75美元大关,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6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接近75美元。另外,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由于生产资料的国内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大,国际价格上涨将传递到国内价格上。
考虑国际价格对国内的影响,要注意汇率变动的中介作用。由于从2005年7月份开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日元和欧元等主要货币升值,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总体升值幅度并不大,与升值前的2005年7月21日相比,2006年4月2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3.2%,兑日元、欧元和港币分别升值7.2%、1.2%和2.8%;兑日元的升值幅度稍大一些。人民币升值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还没有明显显现,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外贸顺差一直保持较大规模,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呼声又大了起来。如果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进一步增大,对调节外贸不平衡状况的影响将加大,对国内价格的上涨也将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会减弱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向国内的传递作用。
服务价格是涨价主要动力
对2006年价格上涨将起到推动作用的是,国家已经明确2006年将进行资源价格的改革,但其影响在上半年还只是体现在对价格预期的影响上,实质性影响应该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源价格属于国家定价或指导价的范围,除了已经进行的天然气价格调整和成品油价格调整之外,至今还没有出台其它更多的具体措施。因此,尽管企业居民都对资源价格的上调形成了较为一致的预期,但资源价格改革的影响将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考虑到资源价格对消费价格的影响需要一个传递过程,而且传递过程中还要受到消费品供求平衡状况的影响,所以,资源价格改革对消费价格的直接影响较小。虽然间接影响要大一些,但在2006年难以明显体现出来,至少在2006年上半年还不会体现出来。
服务价格仍将是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2003年以来,服务价格上涨一直对消费价格的上涨形成推力,近期取代粮食价格成为主要推动因素。虽然如此,服务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原因在于,我国一些重要的服务价格属于政府控制价格或政府指导价格,由于2004年二、三季度价格上涨势头较猛,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担心价格上涨幅度过高造成价格的轮番上涨,出台了有关价格调整的限制性管理措施。2004年四季度之后,虽然CPI涨幅明显回落,具备了进行服务价格调整的条件,但从全国来看,此后出台的涨价措施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属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调整这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客观上确实需要慎之又慎。另一方面,这些商品和服务又是与其它商品价格关联程度较大的商品,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能及时随供求进行调整,价格的传导就会受到阻力,价格上涨的压力难以传导到下游产品。
由于上述原因,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将会利用价格上涨压力不大的有利时机,适当调高一些服务价格,化解成本上涨和供给紧张的压力。
上面分析了影响价格变化的各项因素,但由于这些因素都是单项因素,这些单项因素的共同影响究竟将导致价格出现怎样的变化,需要将他们的影响用某种方法合成起来。为此,我们尝试开发了消费价格的先行指数。
价格先行指数的变化显示,伴随着工业生产增速、居民收入和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加快,2005年上半年消费价格先行指数一度有所上升,但此后又开始回落。根据1995年以来消费价格先行指数领先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半年左右的经验,2006年消费价格涨幅上涨的动力依然不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