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生猪产业路向何方———关于生猪产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5-08  
     近年来,生猪产业几经起伏,始终在“多了多,少了少”的周期性怪圈中波动,广大养猪场户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场户更是如航行于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效益时好时坏,甚至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被猪“咬”一口,折了本。那么,为什么养猪业市场一直波动频繁,当前的养猪业状况如何,下一步生猪产业将如何发展,农户在发展养猪的过程中又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占养猪业的主体,这是造成生猪市场波动不断的主要原因

    我国生猪消费以国内为主,仅有少量出口,市场相对固定。但是由于在生猪生产中千家万户的饲养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市场形势看好,养猪效益较高时,就会蜂拥而上,加上生猪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因而养猪规模在较短的时期内就能够快速膨胀;而当形势严峻、效益下滑时,养猪场户又会一哄而散,空栏罢养,造成生猪存出栏量急剧下降。正是这种原因,使得生猪市场供求时而不足,时而有余,养猪效益也是时高时低,有时还会赔本。据1995年以来连续10年的定点观察显示:生猪市场在10年间经历了4次大的波动,平均两年半一次,可谓波动频繁。效益好时养猪户每头猪可盈利300多元,效益差时要赔本100多元,上下效益差达到400元,可谓波动大。近年来,虽然规模养猪在养猪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饲养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重要地位,所以生猪市场波动还会不断出现,只不过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波动的周期会越来越长。

    当前生猪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今年1月份以来,禽流感的发生使得人们对肉类的需求部分转向猪肉,加之元旦和春节是传统的生猪消费旺季,生猪生产在经历了半年低谷期之后迅速反弹。“两节”期间,山东生猪、猪肉价格分别上升到7.60元/公斤和13.60元/公斤,仔猪价格也由不足4.00元/公斤,上升到6.00元/公斤,许多农户开始购买仔猪,积极补栏。同时,受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下降的影响,育肥猪饲料价格为1.60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8%,养猪的饲料成本降低。虽然养猪效益逐步回升,但并不表明生猪市场已经走出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低谷期,发展趋势仍然有待业界观察。

    但是广大农户也应当看到,随着产业结构和市场供应的日益稳定,养猪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成熟的产业,良种供求、生猪产销、饲料供应等各个环节衔接越来越紧密,养猪业大起大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可以说,养猪业的“微利”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取得好效益既要抓住市场机遇,更要讲求向技术要效益,向良种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只有做到“多措并举”,发展养猪才能有钱赚。

    养猪业进入“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规模饲养是今后养猪业的必然趋势

    规模饲养是决定养猪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质量的必要基础。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总之,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市场,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规模养殖已是大势所趋。以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这次生猪市场波动为例:育肥猪销售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7无~8元下降到6元左右,有许多养殖场户陷入困境,部分养猪户出现亏损。但一些大型养猪基地却依托规模优势,实现了“市场虽滑坡,效益仍可观”。其增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仔猪实行自繁自育,每头生猪降低购买仔猪成本50元以上;购进的饲料原料量大、价格低,每头猪可减少饲养成本50元左右;销售的生猪质量好、数量多、价格高,与市场价相比每公斤高出0.5元以上,一头猪的销售差价就是50元。几项相加,规模化养殖场与普通养殖户相比,饲养一头育肥猪的效益多出150元,扣除规模化养殖场的人工、基建等成本,效益差也在100元左右。养猪业规模化优势日益明显。

    加快生猪规模化建设,既需要认识其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更需要相关部门脚踏实地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的问题。规模养殖需要大量资金,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放宽贷款政策,支持规模养殖发展。

    二是养殖占地问题。在鼓励尽量使用闲散地、空荒地、林间地的同时,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应当积极主动地为养殖大户安排用地,并协助搞好必要的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环境污染问题。生猪规模养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必须高度重视。可采取奖励或补贴的办法,引导和鼓励规模饲养基地,通过购建必要的治污设备设施,生产有机复合肥料,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化害为利,防止污染,保护环境。

    发展养猪可操作性强,见效快,是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但要取得好效益还需把握关键环节

    一是抓住机遇。在市场波动不断的情况下发展养猪,应当注意抓好四个时期,即:低谷期、发展期、高峰期和下滑期。生猪市场波动中的低谷期是养猪户进入的最佳时机,此时仔猪、种猪价格低,发展养猪的投入成本较低;生猪市场逐渐走出低谷进入发展期时,养猪户要加快膨胀规模;生猪市场进入高峰期时,养猪户应尽快出栏生猪,以取得最好的效益;待到生猪生产进入下滑期时,养猪户的重点应放到压缩存栏,提高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等待时机再图更大发展。生猪生产发展过程中几个不同时期的掌控,关键要靠经验的积累和信息的了解,打算从事或正在从事养猪业的农户需要平时多观察、多了解、多积累养猪业发展情况,从而对养猪业的现状、趋势和规律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二是适度规模。大规模养猪涉及资金、技术、土地、环保等诸多问题,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农户在发展养猪生产中,仍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规模饲养。这是因为,如果农户的养猪规模太小,即使在养猪效益好时,养上一两头猪也难以取得明显的效益;在养猪效益不好时,却首当其冲,受损失最大,弄不好白忙活。在当前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户养猪规模适宜在30头左右,投资大约2万元。这样在正常年份,按年出栏100头,每头猪效益80元计算,可获利8000元。有条件的农户,最好搞自繁自育,这样能够减少仔猪成本,减少疫病发生,可明显提高养猪效益。

    三是疫病防控。近年来生猪疫病呈现出非典型症状、混合感染、不好诊断的特点,疫病抗药性明显增强。疫病防治费用已经成为重要支出之一,甚至在一些时候成为决定养猪效益的关键因素。如果农户养的猪得病,费用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一旦有病死现象,损失无法估量。因此,养猪户应改变“重治轻防”的思想,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从养猪场选址、猪舍设计、程序化防疫、科学饲料配方等基础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防止疫病的发生。而一旦猪发生疫病,要做到及时隔离,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是良种良法。优良品种是取得养猪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良种猪出栏时与普通猪相比,每公斤销售价格差在0.5元左右。有了良种还要有良法。粗放的饲养模式,不仅限制了良种猪生产水平发挥,甚至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良种猪的饲养讲究饲料配方科学,圈舍整洁卫生,同时日常管理也十分重要。比如:良种猪对外界环境刺激敏感,不安静的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环境、饲料或粗暴对待等不良刺激,都容易使猪出现应激反应,严重影响良种猪的生长。因此,农户在发展良种猪生产的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良种猪饲养技术,使良种与良法配套,力求取得最好的养猪效益。

    五是联合生产。小规模的养猪场户可通过建立生猪产销协会、合作社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从而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联结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生产,收到降低成本、减少疫病、提高售价、增加效益的“多赢”效果。

    近几年,由于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的广泛开展,推动了养殖业向现代化、规模化的转变,各地标准化的养殖场、饲养小区数量激增,这也把畜牧业推进到标准化阶段。

    但是,在看似标准化、规模化的背后却存在诸多不适应,也就是标准化的硬件设施完善了,相应的软件却不能跟上,具体表现在:缺乏技术人才,致使在标准化的先进设施下,却存在传统的操作,不能使先进的设备真正发挥作用;缺乏现代化管理,标准化的设备设施到位了,但是标准化的养殖意识却还没有到位,也就是架子起来了,里面的构造却还很模糊,使规模化、现代化设备、设施与落后的管理理念不协调,导致了养殖企业对于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不适应;缺乏制度和执行力,表现在标准的制定上不尽合理,可操作性差,再有就是标准的制度执行上不到位或不执行,等等。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对于标准化实质的把握不是很清晰。畜牧业标准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而不单单是硬件方面的设备设施,它还包括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等软件建设。标准化发展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同步,而现在来看,标准化的硬件建设步伐较快,而软件建设确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软肋,所以在今后畜牧业标准化的建设和推广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畜牧业标准化的软件建设。

    一是提升管理理念。养殖场也好,养殖小区也罢,都应当把其作为企业来看待,既要重视建设,又要重视管理,既要建章立制,又要严格执行,最终做到标准化的场子兴建、标准化的饲养程序、标准化的组织形式相结合的统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二是注重环保建设。环保型畜牧业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所以在养殖场或者养殖小区建设中应当提高环保意识,做好废水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是完善各项标准,按标准生产,切实提高畜产品安全和质量。生产中有没有标准可以参照,或者标准具备不具备可操作性对保证畜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而且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目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畜产品,所以能否按标准生产出安全的畜产品成为标准化建设是否成功的一个考核标准。

    四是加强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培训。只有具备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才能使先进的设备设施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当前的标准化建设来说,这也是做到标准化硬件、软件同步而行的必要措施。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