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美元指数跌至87.24,美元兑欧元也跌至1.2439:1,均创下过去7个月来的最低点。昨日伦敦有色金属突然发力暴涨,3月铜最高创下7245美元/吨的历史最高点。受此影响,昨日沪铜全线涨停。
无疑,美元贬值主因是商品牛市。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本位向多种货币体系转化,商品市场的大牛市就是结果。俗语云“平安藏古董,乱世买黄金”。当时黄金从1971年的35美元/盎司到1980年涨到850美元/盎司,原油、白糖等众多商品都出现暴涨行情。
贬值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种效应表现为:第一,直接效应。仅仅考虑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贬值,由于原油、黄金、铜等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本身直接导致这些商品价格上涨,不考虑其他因素,美元贬值多少,资源类商品就上涨多少。
第二,美元贬值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美元资产不断向其他资产转移的过程,但是,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超过60%,欧元不足20%,日元仅6%。由于欧元与日元挑不起外汇储备大梁,必然迫使美元多渠道分流,导致美元的持有者将部分美元转换成其他货币或者资产。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是美元直接流向仍以美元标价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商品资产,前者如股市、债券等。不过,一旦股市和债券收益率下降,必然导致流向这方面的资金总量下降。从过去金融市场表现看,九十年代美国股市吸收大量资金,2000年以后,美国房地产市场吸收不少资金,而现在美国股市收益远不如90年代,这就导致在美元资产范围内转向实物资产的比例上升,尤其是转向资源类商品市场的资金增加,推动资源类商品上涨。
其二是美元向其他非美元的货币如欧元、日元等转移。但是,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欧元以及日元都不具备与美元抗衡的实力,导致世界金融市场震荡。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经过近20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中国、日本的外汇储备均已达8000多亿美元,世界上已经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近几年,多种商品大幅上涨,尤其是原油大幅上涨,产油国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仅去年欧佩克国家就有4000亿左右的石油美元。为了保值,这些货币中必然有部分在转移流动,就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过多的流动性,美元也在不断地绝对贬值。在美元转向其他货币时,全球将不可避免地进入通胀时代。
第三,货币的绝对贬值。一方面美元在贬值过程中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而经济高速增长通常伴随着通货膨胀,这两种因素加起来带来的通货膨胀及其预期,必然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同时,由于目前世界各国都使用纸币,全球通胀就不可避免。而通货膨胀有助于吸收美元的过多投放,这也就导致黄金、原油等众多商品大幅上涨。这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因此,全球通涨不仅是美元贬值的结果,也是黄金等众多商品上涨的原因之一。这样黄金、原油可以保值的金融属性就突显出来。
第四,美元贬值本身会导致市场有继续贬值的预期,同时美元贬值也带来通货膨胀预期,这种预期会使人们的行为带有自我加强的作用,这都会在短期内加速其贬值过程,也就使更多资金转移到黄金等资源类商品上来。不可否认,由于心理预期的作用,导致人们在金融市场上的行为过激,因此短期内价格常有走过头表现。
贬值仍是大趋势
还需要强调的是,美元贬值只是现象,而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是本质原因。
实际上,国际金融市场就是财富大转移而重新分配财富的市场。地缘政治因素的不稳定导致原油价格大涨,而目前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世界货币体系面临新的重大变革,正处在大震荡之中。这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由“春秋”到“战国”的过渡时期。
上个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大变化:金本位制—美元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超多强”的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而目前正在向多强并存的货币体系(笔者称之为“后牙买加体系”)过渡。
这种货币的大流动,导致金融市场的大震荡。实际上,自欧元诞生以来,各国央行,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央行,不断增加欧元储备,对改变美元单一强势地位、促进国际金融格局平衡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所占比例向20%靠近,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重要性的增加,有利于进一步消弱美元的霸权地位。而中国的87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中国GDP在世界的提高再加上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将导致人民币会长期缓慢升值,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一员。
现在,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由“春秋”(美元一霸)到“战国”(多种货币共同成为储备货币)的过渡时期,与上次不同的是,当时美元仅仅是与黄金脱钩,但还是处于霸主地位,而这次美元的霸主地位很可能要被极大削弱,因此美元被其他资产取代的程度可能还要强于上一次,而时间也是漫长的,这样黄金等资产的升值也将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