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中国应从“世界加工中心”向“定价中心”转移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3-09  
     为何GDP持续、高速增长,而国内企业盈利、居民收入不能与之同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中国丧失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是最突出的缘由——并由此导致“高进低出”的贸易格局

    力争由低效生产的“加工中心”走向“定价中心”已成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发展期货市场是其突破口,政府和企业都应各献其力。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亦不应忽视交易策略——这方面的不足,直接造成了既往败笔。

    多因素合力,使中国提前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由此导致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猛增,并与制成品低价出口形成巨大落差……

    “世界加工厂”的深层困境

    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产能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输出国外,“中国因素”和“中国力量”受到广泛关注。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我国大量进口的大宗能源、原材料商品价格暴涨,出口的加工制成品价格不涨反跌;国内企业上游PPI上涨而无法传递至下游CPI;在宏观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力工资却没有增加,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未见增长,很多企业陷入了“悲惨式”增长……“世界加工厂”面临很大的困境甚至可能是灾难。

    这一切源于我国只能被动接受大宗原材料以及加工制成品价格,在商品定价方面没有发言权,凸现的是当今国际竞争的新模式——“定价权之争”,只有掌握了金融领域塔尖上的定价权,才能赢得国际竞争的胜利。

    大宗商品需求猛增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加快,进出口配额逐步取消、关税降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逐渐接轨,国际市场影响我国的同时,我国的政策变化、供需变动也影响到国际市场,尤其是2003年以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明显互动。我国企业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最大障碍,并不是企业不能适应世贸组织规定的国际竞争新规则,而是市场价格的迅速对接,即“世界价格=中国价格”,我们大量进口的大宗能源、原材料商品价格不是买卖双方的谈判价格,也不是长期稳定的协商价格,而是被动接受的国际期货市场定价并承受价格的剧烈波动。“价格接轨:世界价格=中国价格”这一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特点,使很多企业无法适应竞争的新变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使得中国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进程提速,并已在事实上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一方面各工业领域的产能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受国内资源有限、资源利用率水平较低的现实约束,这种转变使得中国对大宗能源、原材料消费需求大幅增长,由此国内出现了巨大的供求缺口,进而导致进口需求猛增。

    统计显示,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6025万吨,2005年就增至1.3亿吨。家电等加工产能的扩大,则使有色金属铜需求急剧上升,需要大量进口铜精矿,每年进口铜精矿超过200万吨、废铜进口也超过300万吨,中国铜消费占世界铜消费的比例已经超过20%。农产品方面也是如此,我国大豆近几年加工压榨产能急剧扩大,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大豆满足国内的加工需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5年度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比例超过40%。纺织行业也不例外,我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使棉花进口已占世界总进口的38.6%。

    “高进低出”下的恶果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成为世界加工厂,给中国带来的是什么?如有识之士所言,“带来的是灾难”。从我国进出口商品构造上看,初级产品大量进口,加工制造品大量出口,在这构造下,现实是高价进口初级产品、低价出口加工制造品,“世界加工厂”因此陷入困境。

    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明显特征是: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工业制品的净出口国。近几年趋势更加明显,最新海关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477.1亿美元,增长26%,其中:进口铁矿砂2.8亿吨,增长32.3%;进口原油1.3亿吨,增长3.3%;进口大豆2659万吨,增长31.4%。而同期工业制品进口增长仅为15.4%。而出口方面,工业制品出口比重达到77.5%。

    作为世界加工厂,我国大量进口大宗能源、原材料。近年来,我国所需大量进口商品价格暴涨,原油从16美元/桶涨至最高70美元/桶,铜由不到1400美元/吨上涨至4600美元/吨,天然橡胶由7000元/吨涨至18000元/吨。而出口商品方面,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较低端的消费电子品在过去五六年中,价格下跌了约7%,电脑通讯设备等工厂硬件的价格则下降了35%,半导体价格则下跌了45%;研究表明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进出口商品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进口商品价格指数长期高于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我国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维持“高进低出”格局的同时,国内方面,也出现了PPI与CPI的巨大背离,高企的生产者物价指数无法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得以传导。最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前11个月累计,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衡量的PPI指数明显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代表的CPI指数。两者的背离,说明企业高价的生产者物价指数无法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得以传导。从工业品出厂价格分项看,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6%,其中原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涨幅较大,而加工工业涨幅很小,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已经持续两年下降。

    “高进低出”的进出口格局以及国内的PPI与CPI的巨大背离,使得企业在原材料成本持续走高,而制成加工品价格维持低位的模式下,企业的利润受到很大的挤压,也就是出现了专家所称的“悲惨式增长”。事实上,据2004年上市公司年报来看,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提到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公司业绩造成的负面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39个工业大类中,我国需大量进口的国内同行业,如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分别增长74.3%、69.2%、37.5%、109.5%和86.7%,而大量出口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20.2%,化纤行业下降29.3%。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却陷入悲惨式增长,据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844亿元,同比增长58.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1009亿元,增长95.3%。同时我们看到产成品占用资金和银行的呆坏账增加。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