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中央继续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和财政与货币双稳健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各类商品价格指数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全年各类价格指数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前高后低的走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平稳,2005年1~10月CPI增幅为1.9%。但是CPI的构成中,各种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存在较大差异。
1~10月份,CPI统计中,食品上涨3.1%,其中粮食上涨1.7%,而肉、蛋、水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均超过了4%,鲜菜价格上涨达到7.9%,但是鲜果价格下跌了0.9%。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7%,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6%、3.5%、5.2%和5.1%。这种价格构成显示出了农业内部比较优势的差异。
CPI统计中,对居民影响最大的是居住价格上涨较大,涨幅达5.6%。这与2005以来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关系很大。房地产的销售价格,第一季度上涨幅度是12.5%,第二季度涨幅是10.1%,而一到三季度涨幅是8.8%。
从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人民银行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都可以看出,今年煤油电、矿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幅度都很大,而加工制造业产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价格基本没有上涨甚至有所下跌。
与去年同期相比,1~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9%。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4%,涨幅比9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涨幅比9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
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6%。其中,采掘工业上涨25.9%,原料工业上涨8.3%,加工工业上涨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5%。其中,食品类上涨0.3%,衣着类上涨1.2%,一般日用品类上涨1.5%,耐用消费品类下降3.2%。
受国际石油价格和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国内燃料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品种看,原油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3.3%,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1个百分点。汽油出厂价格上涨25.1%,柴油上涨20.5%,煤油上涨21.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9.2%。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19.1%。建筑钢材价格先涨后降,总水平低于上年。第一季度,在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在建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以及市场投机心理影响等综合作用下,国内建筑钢材价格一度大幅上涨。从4月份开始,钢材价格全面、持续回落,在7~8月份略有回升后,9~10月份又呈降势。这反映了国家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施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二、价格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2005年我国价格运行中最大的问题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巨大。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2005年以来,承接2004年的涨势,原油、铁矿石等价格继续上涨。其中原油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既有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正常因素,也有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世界石油产能利用率过高,导致市场神经过敏。一有风吹草动,市场游资就容易趁机兴风作浪。铁矿石价格则明显受到卖方垄断势力的操纵,在优质铁矿石资源过于集中的情况下,需求的快速增长必然会使价格的天平倒向资源寡头。原油、铁矿石价格作为经济的基础价格,2005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国内价格基础被动抬高的情况下,由于工业制成品处于买方市场状态之下,上游价格上涨无法向下游传导,造成了制造业利润水平的大幅下滑。
第二,由于国际经济繁荣,大宗资源商品的运输量迅速增长,导致了国际海运费用的快速上涨。由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既要大量运进铁矿石、原油等资源商品和生产设备,又要运出大量工业制成品。国际海运费用的上涨造成了与国际市场接轨部门的费用大幅上涨,进一步压低了利润空间。
第三,在国际资源商品和生产设备价格难以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却难以上升,甚至有所下降。国际贸易比价不利的局面难以改变。
我国价格体系中存在的第二个严重问题是,基础部门比如石油、电力、电信、钢铁等处于垄断经营状态,而制造业处于买方市场的过度竞争状态。这种二元市场结构导致了价格传导机制的失灵,上游企业具有垄断地位,从而也就先天具有了涨价冲动;而下游企业无法转嫁价格压力,加剧了经营困难,使得下游企业只能通过压低工资、生产低质量产品等手段勉强维持生存,无力进行研发活动和产业技术升级。
2005年以来,上游商品价格继续上涨,下游商品价格基本持平或者下跌,上游商品价格与下游商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继续扩大。受上游商品的卖方市场与下游商品的买方市场的共同影响,价格传导路径不畅。
我国价格体系的第三个问题是,房地产、医疗、教育的高价格形成对居民收入的严重压力和对消费能力的强烈制约。从而限制了我国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和扩大。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经济就会呈现"高增长、低消费"的奇怪局面。
第四个问题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受到不当进口政策的影响。2005年,我国粮食出现了丰收,但是进口量却有较大增长。这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在我国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较低的情况下,应该适度促使粮食价格上涨,这不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还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三、明年价格形势的基本判断明年的价格走势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与中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方向和力度。根据我们的研究,2006年国际石油价格很可能是在50美元~60美元之间波动,这将比2005年有所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不出台刺激能源价格上涨的资源税或者启动费改税政策,国内石油制品价格上涨势头可以有所放缓。如果我国启动资源税和费改税改革,则能源价格还将会进一步上升。
第二个方面,我国与国际铁矿石寡头的价格谈判情况。铁矿石价格在目前情况下,已经失去了继续高涨的动力。2005年钢材价格高位已经对消费起到了抑制作用。目前,国际钢材市场价格也正在回落。因此,总体来看,2006年钢材价格应该不会有大幅上涨。
第三个方面,粮食价格的影响。2005年我国获得了粮食大丰收,同期又进口了一定量的粮食,粮食储备也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2006年粮食价格难以有大的上涨,甚至可能会出现下跌。由于粮食价格在CPI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明年的CPI难以有强劲上涨。
第四个方面,国际市场状况的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1月29日发表秋季经济展望报告,认为该组织30个成员国2005年和2006年的整体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7%和2.9%,略高于其春季报告预测的2.6%和2.8%。美国今年虽然遭受飓风灾害和石油涨价两大冲击,但其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该组织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3.6%左右,而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则将由此前预测的3.3%提高到3.5%。日本经济今年将增长2.4%,明后两年将保持2%左右的增长率。经合组织还预测欧元区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和2.1%,比过去的预计有所调高。如果2006年国际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的话,对我国国内出口商品的需求就会持续下去,这对于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制造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否则这些过剩的生产能力将会对国内的制造业商品价格形成更大的负向压力。
第五个方面,货币供给。2005年,我国采取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稳健政策,抑制了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这对于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和投资膨胀起到了很大作用。2006年,我国央行将继续执行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价格上涨不会受到货币供给的明显刺激。
第六个方面,资源税等政策何时出台及其力度。如果出台比较高的资源税,将会抬高整个价格基础,并进而对各种商品都形成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但是,受制于上述的市场二元结构和我国制造业的严重买方市场,资源性、垄断性商品的价格上涨将会明显高于制造业商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大的政策变化,2006年的价格走势基本上应该是一个比较平稳的过程。如果出现价格上涨,那么其主要动力应该来自国内的改革措施和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