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吉林玉米收购市场呈现出新特点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12-12  
     今年,吉林省继续实施国家各项农业政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有力措施,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农民种粮投入增加,粮食生产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根据农业部门对全省主要粮食作物预测,今年全省玉米总产量预计380亿斤以上,比去年增加18亿斤,增长5.0%。但今年吉林玉米丰收之年在粮食市场继续放开、收购主体多元化及农民较为惜售等方面因素作用下,玉米收购特点相对往年却有所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今年玉米质量相对较好,水分普遍低于去年。今年玉米生长期间,吉林省内气候条件较好,光照充足,加之农民种粮投入增加,使得今年的玉米质量相对较好。据吉林省粮油监测站抽样调查显示,今年玉米容重最高765克,最低620克,一般在707克。一等占50%,二等占30%,三等占15%,等外占5%,水分一般在29.5%。同时玉米水分含量普遍低于去年,目前最低水分约为20%-21%,同比去年约偏低8-10个百分点,这有利于霜冻前新玉米大范围脱粒、批量上市。

    其二,农民市场意识逐步增强,上市高峰难以形成。今年以来,吉林省继续实施取消农业税、种粮有补贴等相关政策,农民手中有了余钱,收获的粮食不急于出售,加之今年农资价格的上涨,使玉米生产成本增加,吉林省玉米生产成本达到0.37元/斤,较上年增加0.022元/斤。农民对玉米期望值较高,普遍存在惜售心理,等待观望,待价而售。另外,农民售粮方式也有所改变,普遍由过去的集中出售,变成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分期分批常年销售,农民效益意识、市场意识在逐步增强,农民售粮变成长期正常销售或获利时销售,使得玉米上市高峰难以形成。

    其三,政府鼓励多元体入市收购 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异军凸起。为防止新玉米集中上市时,出现卖粮难问题,今年吉林省继续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搞活粮食经营,方便农民售粮,并制定了比较宽松的粮食收购入市条件。在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从事粮食收购的企业随之增加。目前,吉林省经批准取得收购资格的粮食经营企业近1900户,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超过50%。虽然非国有粮食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但其边购边销、见利就走的快速灵活的经营方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截至11月29日,全省累计收购入库新粮322.3万吨,同比增加293.3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207.5万吨,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收购51.1万吨,加工转化企业及个人收购63.6万吨。

    其四,玉米加工转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一定区域内主导收购市场价格。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转化初具规模,随着长春大成、公主岭黄龙、吉林燃料乙醇、松原赛力实达等一批大型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玉米加工转化数量成倍增长。目前吉林省已建成各类玉米加工企业400多户,再加上饲料加工企业,年玉米加工能力在150多亿斤,实际加工转化在120亿斤以上。明年有些企业还将扩大生产规模,加之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的减少,加工企业的原料用粮大部分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由于加工企业效益好,玉米加工费用相对较低,收购价格高于流通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将主导粮食收购市场价格。

    其五,深加工企业已成玉米收购主体。虽然,目前吉林国有粮企改制已经结束,但由于改制后国有粮企已成为股份制或私有制企业,以往贷款的政策担保现变成交付贷款保证金。这样一些地区玉米收购贷款手续办理以及资金到位,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新玉米上市初期,水分含量相对偏高,以致粮库玉米全面收购尚未展开之前,当地深加工企业成为玉米收购主体。

    总之,往年吉林地区玉米在霜冻后,全面脱粒,并大量上市,玉米价格季节性弱势特征较为明显,但今年吉林省玉米由于水分偏低,且脱粒设备和技术也有所提高,自收割后陆续上市,霜冻前玉米上市量已逐步放大,但价格却一直稳中有涨。目前自然水玉米最低收购价格0.395元/斤,最高0.444元/斤,大多在0.42元/斤左右,折安全水分最高0.53元/斤,最低0.50元/斤,平均收购价在0.52元/斤左右。近期,随着国有粮食企业玉米收购工作的全面展开,粮食部门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玉米上市量将进一步放大,但后市价格仍将继续有望小幅走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