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后期的国内玉米市场,虽然新粮上市压力、禽流感疫情影响因素依存,但人们对市场的看空气氛已有所缓解,加之部分地区玉米价格已经跌至底部、农民惜售心理较强、深加工企业需求强劲以及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等利好因素的支撑,估计后市玉米价格有望继续止跌企稳,甚至出现反弹。
1、人们对控制疫情的信心增强,有助于养殖业的回暖。其体现一是我国政府对疫情的防控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中央财政设立了20亿元防控基金,国务院出台了扶持家禽业发展的九大政策措施。近期央行又加大对重点家禽养殖企业、禽产品加工企业、禽流感疫苗定点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对企业已经发放但尚未到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在疫情发生期间视企业实际困难可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在疫情发生期间,对已经到期并发生流动资金贷款拖欠的受损企业,贷款银行免收贷款罚息。并加强资金头寸调剂,对遭受禽流感疫情损失严重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增再贷款、再贴现限额,同时通过证券回购等操作加以配合。二是禽流感的影响重在人们心理,其突出的特点是其影响的区域性和时间性。从实践来看,历年禽流感仅仅导致饲料行业、养殖行业短暂低迷,心理影响偏多,实质性影响有限。一旦疫情消除,饲料行业和养殖行业将迅速全面复苏,玉米价格也将报复性上涨。三是猪肉消费有望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加大玉米需求。养猪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元旦、春节的到来,猪肉的消费量将增加。目前的禽流感在阻碍禽蛋制品消费的同时,对猪肉的消费将会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预计猪肉价格将在年底,最迟明年3月份走出低谷。
2、市场需求潜力尤在,会有利于市场价格的持稳。一是目前饲料行业的低库存或零库存,对日后玉米市场埋有伏笔。就目前饲料行业来看,对玉米的需求批量采购的极少,大多现有库存数量仅够维持10天左右,有的甚至为零库存。虽然企业的采购行为无益于现阶段价格走强,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禽流感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消费旺季来临,饲料及养殖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加,目前南方销区部分饲料企业观望采购心理转变,已开始加大玉米采购力度,增加玉米库存。二是玉米深加工需求旺盛,将提振玉米市场人气。世界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给替代能源带来了发展机遇,而玉米作为生产乙醇汽油的主要原料,其需求也面临不断扩大之势。当初我国推广乙醇项目是为了消化庞大的玉米陈化库存,但在近几年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燃料乙醇产量的增长已经带动了整个酒精市场的发展。近期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明确表态,逐步扩大和推广使用燃料乙醇是一项无悔的政策。2003/2004年我国玉米工业消费为150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11.9%;2004/2005年玉米工业消费为1800万吨,预计2005/2006年为2100万吨。深加工消费玉米呈快速增长势头,对国内玉米价格带来长期利多。三是贸易商对后期玉米市场并不十分看空,也将适当加大对玉米收购量。前期国内玉米价格较高时,由于部分粮库已销售出库,而关内产区玉米价格已降至相对底部区间,且水分含量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目前收购资金已基本到位,一些粮库开始或加大玉米收购力度。东北一些大型贸易商开始为玉米出口备货,后市的玉米收购市场将会趋于活跃。
3、农民强烈的惜售心理,会抑制玉米价格的再度下跌。今年以来,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玉米生产成本的增加,农民惜售心理较强。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水分含量已明显降低,但由于农民惜售心理仍然较重,大部地区玉米上市量仍然有限。关内主产区自10月中上旬以来,玉米市场持续弱势走低,价格跌幅明显。山东青岛玉米进厂价格1170元/吨,较上市初下跌了120元/吨,河北石家庄进厂价1100元/吨,较上市初下跌了150元/吨。不仅如此,青岛、石家庄两地分别较去年同期下跌70元/吨、60元/吨。目前华北玉米收购价格已经接近农户的种粮成本,若价格再次下调必定会进一步增加农户的惜售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4、我国玉米出口有望好于预期,这将利好于玉米市场。据有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在2005/06年度已经过去的七分之一时间里,我国玉米出口销售总量已经达到120万吨或者更高的水平,占到美国农业部全年出口目标的40%。按照11月份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05/06年度中国玉米出口目标仅为300万吨,目前我国玉米出口的步伐显然超过了达到这一目标所需的水平。
5、收购主体增加,运输条件限制,将对市场玉米价格形成有效支撑。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多元化经营并存的市场格局,将使粮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个体粮商粮贩,收购灵活、现金支付、上门服务,多种经营主体争夺粮源有助于玉米价格的上涨。另外,运力紧张问题一直是国内玉米市场面临的瓶颈,目前确保冬季取暖煤炭运输占据重要地位,加之后期春节将至,春运更加繁忙,运力会更加紧张,这将对玉米价格形成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