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东北玉米收购难度增大农民惜售心理普遍加重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11-28  
     目前,东北地区新玉米收购仍以贸易商和深加工企业为主,为获得有效货源,企业纷纷调高收购价格。然而从近期企业的收购情况看,收购进度缓慢,前期收购企业门前农民卖粮队伍的“长龙”景象难以形成,为何在收购价格提升的情况下人气不旺呢?

    近期,受冷空气过境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出现较大降幅,这有利于当地新产玉米脱粒工作的进行。受此影响,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新玉米脱粒工作明显加快,然而农民的售粮积极性却未增长,相反,各地用粮企业和贸易商纷纷反映,新产玉米的收购难度增大,农民惜售心理普遍加重。

    从吉林省长岭地区某粮库了解到,目前农民手中新玉米水分大多在28%~30%之间,企业收购价格提升至每500克(下同)0.405~0.41元,虽然价格较高,但卖粮农民却寥寥无几。而前期提前入市采购的深加工企业的收购场景也与此大体相当。据吉林省长春地区一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反映,该企业自10月中旬就开始挂牌收购新产玉米,在11月上旬日收购数量最高曾达到2500吨,进入中旬后,日收购数量下降至1700~2000吨,而且极不稳定。另据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一家年消费玉米65万吨的大型深加工企业反映,近期该企业虽将收购价格提升至0.37元(水分30%),较前期上涨约0.005元,但玉米日收购量却仅为2000吨,仅仅可以满足企业正常生产所需,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约50%。据悉,该企业在上年曾经有日收购6000吨的记录。

    农民惜售心理加重的主要原因是

    一、近期国内稻米、小麦和豆油价格再次出现上涨,使得农户普遍产生了惜售心理。据调查资料显示,吉林省普通稻谷收购价格比前期提升0.01~0.02元,收购价为0.89~0.94元;质量相对较好的松源和白城两地,稻谷质量都在二等以上,价格保持在0.92元左右;该省地方储备稻谷的收购价格为0.92元,与国储收购价格持平;中等大米出厂价格在1.38元左右。国内普通小麦价格由于与国储收购价格持平;中等大米出厂价格在1.38元左右。国内普通小麦价格由于费用上涨等因素出现小幅上扬,河南郑州地区中等新麦出库价格为0.71~0.72元,比前期上涨0.005元;河北石家庄地区中等新麦出库价为0.745~0.75元。此外,国内豆油价格也有小幅上扬,山东地区上涨最多,比前期提高0.075元左右。由于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户对玉米价格上涨产生预期,惜售心理普遍加重。

    二、收购价水平同比提高,市场促进效应明显增强。近年,国内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迅猛,玉米消费数量连年增加,深加工企业对于新玉米的收购也是积极参与,市场价格也高于去年同期,对市场的促进效应明显增强。一方面有助于提振人气,向收储企业和农户传递价格上涨的信号;另一方面增加农民售粮收入,从而为稳定下一年玉米种植面积奠定基础。价格上调增强了农户的惜售心理,农户普遍对今年的玉米收购行情持乐观态度,特别是一些既种植大豆又种植玉米的农户,由于大豆收购价格不断看跌,使得农户对玉米销售价格走强期盼值增强,农民并不急于将手中玉米售出,“持粮待售”现象表现鲜明。

    三、国有粮食企业即将入市,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刚刚结束的吉林省粮食局长座谈会上,省粮食局副局长韩福春表示:“今年是吉林省粮食购销企业完成人员分流后,迎来的第一个粮食收购期,各级粮食部门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粮的积极性很高,但要充分分析粮食购销面临的新形势,正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准确把握价格走势,转变经营观念,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在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前提下,慎重决策,尽可能多地掌握粮源,发挥主渠道作用,搞活粮食经营。”由此可见,国有粮食企业即将入市,而且将以掌握更多粮源为目标,在多元化收购主体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可见一斑,在玉米收购市场竞争程度提高的同时,农民们也在静观其变,预期在选择中将有所收获。

    综合来看,目前东北新玉米收购工作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惜售,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水平提高助长了农民的惜售情绪;其他相关品种的价格状况则增强了农民对后期价格上涨的预期;而企业间的竞相入市采购,又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市场价格尚不稳定的形势下,农民的惜售心理将会保持,东北新玉米售粮高峰期预期将推迟。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