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发展玉米加工业在农业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产业发展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国际先进的区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玉米加工企业的规模结构不合理,形不成区域产业组织形态。目前玉米主产区缺乏一批中型企业,即加工能力要在50万吨至100万吨,能在产前、产中为大型企业集团配套、在产后能承接下游产品进一步深加工的企业。这已经对主产区玉米加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部分主产区开展玉米深加工存在资源缺陷。如,尽管吉林省在玉米原料资源上拥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水和煤炭资源上却都没有优势。吉林省属于生态性缺水区,在水资源的供应和价格上没有优势;而吉林省又是煤炭输入省,工业用煤价达230元/吨。这些都成为吉林玉米加工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现代生物技术资源相对分散、整合不足。目前,生物技术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三大系统,各系统、各单位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科研主体的分散导致科研立项的分散,科研领域研究的项目并不为企业所急需,一些企业急需的项目又没进入科研领域的视野。研究视角和目标上的差异,以及分散的攻关方式都影响了智力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另外,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上,由于中试环节的薄弱和缺失,一些成果被束之高阁,如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曾经热衷于纯果糖和1.6-二磷酸果糖项目的攻关,并分别做到了“扩试”和“中试”阶段,但由于中、扩试的条件受制而搁浅,而生命科学院的重点攻关也转向了其他方向。
国外玉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可供我借鉴
目前全球玉米的加工量(不含饲料工业)已达到7200万吨左右,占全球玉米总产量6亿吨的12%,并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美国是玉米生产和加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每年加工业消耗的玉米已达到400万吨左右,占其总产量的20%,占到全球加工量的64%。
从全球的角度看,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业发展比较成熟,呈现出稳步增长和稳步提高的态势:
一是玉米精深加工的产品主要向酒精和乳酸的领域推进。在深加工产品中,果葡糖、变性淀粉和柠檬酸的需求趋于饱和;赖氨酸和黄原肢的市场不太大。而在未来10年内,燃料酒精的生产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美国有可能增加3倍。乳酸的发展关键是降低成本,美国正在采用发酵与分离同时进行的方法,大幅度降低乳酸成本,为乳酸在生物降解塑料领域应用创造条件。
二是进一步开拓玉米深加工产品新的用途和市场。在传统工业产品淀粉、糖、油和饲料中,淀粉已成为工业应用的龙头,国外除了继续拓展玉米加工品,特别是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在传统领域的应用,同时更注重开发和开拓以下三个领域的产品和市场:建筑产品中的增稠剂、粘合剂、喷涂剂;铸造和陶瓷中的脱膜剂、防裂剂;日用化工中的填充剂、粘合剂等。
三是现代生物技术日益成为决定玉米精深加工未来发展的关键。未来这方面研究的趋势是:继续致力于新酶的研究,加快淀粉糖类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继续致力于新发酵菌种的开发,使酒精转化率再提高20%,使乳酸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我国玉米深加工业正在发生重大转折的前夕
我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玉米加工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玉米加工品的需求在数量上也逐渐趋旺,在品种上逐渐趋多,在质量上不断走高。量变必然导致质变,我国玉米加工业将发生一系到重大的转折和变化。
一、在技术上,由于玉米加工业间竞争日趋活跃,成本优势和差异化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了技术创新向纵深发展,玉米加工业厂商都开始致力于抢占生物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这一趋势必然推动玉米加工业体系从传统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的转变。玉米加工领域将广泛运用现代生物酶技术、色谱分离、膜分离技术和喷射、超微等高新技术,使整个加工业进入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转折中,一个最主要的开发方面是淀粉的深度开发,淀粉将进一步向淀粉糖、有机酸、氨基酸、变性淀粉和燃料乙醇等方向纵深推进,进而推向化工醇和聚乳酸类产品;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玉米的综合利用,进一步开发玉米胚芽、茎轩、穗轴、玉米皮和玉米须以及浸泡水、黄浆水的综合利用产品,充分挖掘玉米的使用价值和增值潜力;第三个方面是新型玉米食品的开发,在早餐食品、休闲食品和速冻鲜玉米食品领域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营养、有吸引力的玉米食品系列。
二、玉米加工企业的区域布局将有大的变动。随着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由于玉米消耗量的加大,玉米资源将从剩余走向紧缺,使原料的竞争逐渐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由于加工层次的深入使原料与成品运输成本的差异日益明显,争夺原料将成为玉米加工业面临重要问题,加工业向原料富足地区转移将成为新趋势,一些有见识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这种争夺准备。山东诸城兴贸集团已经在黑龙江省青岗落户,江苏张家港味精厂也在双城建立规模为30万吨的淀粉厂,安徽丰源和廊坊味精厂则在通辽落户,华润集团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布点,其战略目的之一就是抢占资源。玉米加工企业重心向北移动的态势已逐渐明朗,最终将推动东北成为我国最发达的玉米加工业基地。
三、玉米加工企业集团化、跨区域经营进而走向国际化。区域内部的大型企业不断成长并向外辐射,区域外部的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跨区域、跨国界的经营和加盟,使玉米主产区有条件充分利用高水平的经济资源开发原料玉米,从而使玉米加工业进入跨越式成长的新阶段,从而将成长起一批从事跨区域、跨国界经营的加工业企业集团。
推进我国玉米加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精心谋划高科技玉米加工业新体系。作为玉米主产区,发展玉米的精深加工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玉米的低端产品已经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而高端产品、新产品将创造新的辉煌,特别是许多主要的玉米化学制品,包括聚乳酸和化工醇即将商品化,有关研究表明,其市场份额将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生物化工技术将使以糖为原料的化学制品更具竞争力。
二、突出龙头、加强“中场”,形成产业集聚的玉米加工业格局。大型企业集团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在玉米加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向“大规模、高水平、长链节、外向型”的目标推进,向跨区域、跨国界的跨国集团方向推进。同时还应通过吸引和扶持,培植一批与大企业集团产前、产中相配套、与下游产品相衔接的中型企业,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场”。如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已引进上海帝豪公司建设规模为50万吨葡萄糖的项目,还有10万吨谷氨酸、10万吨合成氨,1万吨注射用葡萄糖以及各种触媒剂、中间体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等项目,等待相关企业衔接和开发。只有这些“中场”企业发展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长处,发挥产业链条的优化作用,全面提升玉米产业经济的效益和质量。
三、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线,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建立玉米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关键的问题是要在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的平台,建立全面开放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集聚作用,集聚项目、集聚资金、集聚人才,形成组合攻关的活跃局面,才能多出成果。应着重在龙头企业集团按产品和技术主攻方向,扶持建立既具备研究能力,又具备中试能力的生物化工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硬件建设上给以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研究和中试项目的立项上以联合攻关为基本形式,给予重点倾斜和滚动式持续支持。如黑龙江省每年拿出3亿元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启动基金,为引入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配套10%的启动基金,很受厂商欢迎;江苏省拿出500万元作为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山西省也安排5000万元作为产业化发展基金。此外,创新平台要实施柔性人才机制,为人才的集聚创造装备、办公和生活上的有利条件,充分吸引国内外顶级人才进驻,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保证科研成果的顺利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