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玉米加工业呈现出明显的成长性
据统计,我国玉米加工量到目前为止已达到1200万吨左右,占玉米总产量的10%,玉米深加工业表现出明显的成长性特征。
第一,玉米加工业的区域格局初步形成。围绕我国玉米主产区,形成了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加工业密集带,其玉米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而玉米加工产品的主销区则在我国东南部轻型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北加南销”的产销格局。
第二,玉米加工业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新时期。我国玉米加工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经过有效的消化吸收,使装备和技术水平迅速跟上了国际先进水平,玉米加工业在数量扩张同时,在质量上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正在逐渐接近或超过国际水平。
第三,由于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的不断提升,玉米深加工产品和市场不断扩展。除了玉米淀粉、玉米油和纤维饲料等初加工产品外,淀粉糖、变性淀粉、生化饲料等深加工产品也已批量生产,更是进一步开发了氨基酸、有机酸和化工醇类的精加工产品。玉米加工产品的市场也从食品、造纸、纺织、畜牧等领域扩展到印刷、建筑、日用化工和石油化工等众多的领域。
第四,玉米加工业竞争的激化,推动着这一领域的重大转折和升级,这表现为三个转变:一是加工产品竞争焦点从初加工品领域向精深加工品领域转变,这一转变正推动着玉米加工业的技术升级和整个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加工业之间的竞争从相对单一的市场竞争、争夺市场向争夺资源、争夺生物技术创新制高点的纵深方向转变,并由此引出了加工业向北移动和向上提升的新态势;三是从主要是国内厂商之间的竞争向国际化竞争的方向转变,这是由于一批大型加工业的成长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介入使然,这一转变正有力地推动玉米加工企业向大规模集团化和跨区域、跨国界经营的方向前进。
资源和技术优势是推进玉米深加工业加快发展的动力
专家认为,我国正面临着玉米加工业大发展的新机遇期,我国玉米主产区具有发展玉米加工业的资源优势和生物技术优势。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东北三省地处著名的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这片黑土土壤肥沃、承载能力强、气候适宜,是得天独厚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的最适生长区。在整个东北玉米带上,吉林省玉米平均年产量达1500万吨,最高年份的1998年达到1924.7万吨,居全国玉米产量之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玉米平均年产量达到4300万吨,最高年份的1998年达到5085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8%左右,是我国玉米商品量最多的区域,也是发展玉米加工业最有吸引力的原料基地。
快速成长的玉米加工业:近年来,东北地区陆续建成了以饲料工业和酿酒业为主的玉米加工业。长春大成实业集团经过9年的发展,目前成为年加工玉米166万吨、出口创汇6600万美元的亚洲最大的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大成集团以年产15万吨变性淀粉、50万吨淀粉糖和13万吨赖氨酸的生产能力,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此外,1999年以来,大成实业集团的产值、利税和创汇额等指标均以每年平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随着精深加工能力的迅速提高,每吨玉米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增值达到了4217元的水平,以玉米原料900元/吨计算,玉米的增值率为4.7倍,这说明我国玉米加工业的总体水平和质量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必将为玉米加工业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不断推进的玉米加工生物技术:玉米的精深加工伴随着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玉米加工业发展的过程也是生物技术不断创新和应用的过程。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玉米加工生物技术正通过高强度引进和自主创新而不断向前推进,其水平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大成实业集团的生化研究中心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并一直以淀粉精深加工为目标,在成本和产品差异性上做文章,他们完成的赖氨酸菌种改良、生产工艺和廉价原料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赖氨酸转化率超过了国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长春应化所在有机酸的高端产品聚乳酸的研究和中试上取得了突破。吉林省轻工设计院则承担着一批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和外国专家局的重大攻关项目,并在山裂醇、淀粉糖、玉米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吉林省石化院主要承担大型工程化设计项目,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一定权威性,国内10万吨级以上玉米加工建设项目设计都出自该院。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分子酶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也致力于玉米加工生物技术的研究,他们在果糖生物技术开发和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开L-乳酸、新型酶制剂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和专利。吉林农业大学则在玉米金籽粒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方面开发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