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价格的下跌并没有掩盖市场利好因素的存在,长期来看,待利好因素全部得到释放,势必会再次推动市场价格走强,国内玉米价格仍有回暖反弹可能。
短期内促使价格下跌的因素:
新玉米上市速度加快 对价格形成利空
目前,东北产区新玉米收获工作已经完成,新玉米少量上市,并部分烘干进入市场。关内玉米主产区秋播冬小麦现已基本完成,粮农集中时间整晒新玉米,新玉米上市量明显放大,而且,当地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数量加大,其对水分不是很严格,只是关注收购价格。国内玉米市场供给量大幅增加,对玉米价格形成一定冲击,部分地区回落幅度较大。随着国内玉米市场承受的季节性供给压力继续增大,部分地区价格还将不断走低。
养殖业恢复滞缓 饲企采购玉米缓慢
禽流感疫情目前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期,受禽流感影响,禽类养殖与上游饲料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更有一些禽类养殖场提前进入寒冬季节,这也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热情。据悉,部分养鸡场销售量至少减少了一半,价格也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很多农户都在成鸡出栏后不再‘补鸡’。广东和江苏等地的规模化家禽养殖场已缩减了10%以上的饲养规模;天津饲料销售量出现滑落,四川饲料销量环比下降20%左右。我国大部地区已经止跌企稳的肉鸡价格再度出现回落,亏损额度上升。此外,我国大城市开始进行强制性的全面给鸡打疫苗,这使得养殖成本有所提高。由于今冬明春是国内禽流感疫情易发时期,为此,将进一步影响国内家禽养殖业的补栏积极性。
玉米出口逐月下降 短期难有好转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出口玉米192万吨,7月份110万吨,8月59.5万,9月份55万吨,呈逐月下降趋势,由于我国一些传统贸易国,近期玉米进口任务大多基本完成,加上后期国际玉米价格并不看好,这样后期贸易商采购更为谨慎。另外,韩国农协饲料有限公司2日举行招标,买入了142,000吨玉米,从这次招标的结果看,中国玉米的报价仅仅比美国玉米每吨便宜了3美元,这是今年以来二者价差最为接近的水平,因此我国玉米出口的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预计近期出口数量将继续有所减少。
腾仓纳新工作继续开展 陈粮出库数量将增加
11月初新玉米将开始陆续上市。受新玉米上市量日益增多影响,产区收储企业正在积极进行腾仓并库工作,陈玉米出库数量较前期有所增加。由于今年国内玉米市场全面放开,粮库的改革工作已经结束,企业不得不面临自负盈亏的窘境,为降低经营风险、储备更多新玉米做准备,企业对老库存的销售积极性较高,后市东北地区仍将有较大数量的陈玉米进入市场流通,有待市场进一步消化。另外有消息称,明年国家将取消部分地区的粮食储备补贴,如果补贴取消,产区部分储备玉米将流向市场。为了减少费用,各地区都将在取消补贴前抓紧陈粮的轮出,这有可能对新粮价格形成一定打压。
长期支持价格回暖因素:
农民惜售心理加重 对价格形成支撑
目前市场各方对我国玉米产量预计分歧较大,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预估国内产量为1.26亿吨,中国农业部预估为1.28亿吨,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的10月份月报显示,中国2005/06年度玉米产量预测值仍维持1.28亿吨。产量尽管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但从短期来看,即使产量再大也无法主导短期价格走势,原因是新粮上市后,国内农民惜售心理严重。今年新收获的玉米水分与去年比相对偏高,但农户销售玉米的意愿仍不强烈,大部分农户仍以观望为主。另外,比价作用也对玉米起到一定的支撑,东北地区新上市的大豆收购均价在2450元/吨上下,玉米折合成14%以下的收购价格在1020元/吨左右,比价上来看,若低于此价格农户的表现会更加惜售。目前离春节前还有三个月时间,农民们普遍不急于售粮。
饲料、养殖业需求后期将会呈现恢复性增长
当各种疫情淡化后,国内养殖业对玉米饲料需求消费仍将平稳增长。值得欣慰的是,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各地鲜肉、鸡蛋的价格仍然很高,这将对养殖业采购有一定支持。此外,南方饲料流通企业和终端消费企业库存量相对较低,仅为短短的15-20天,一旦饲料到货较少,供应不能及时满足消费,则引发原料供应断档,迫使饲料企业进入市场抢购,并加大库存储存规模,由此消费性需求转换为投机性需求,促使玉米饲料价格上涨。加之后期面临元旦、春节两个传统节日,各地养殖业恢复速度将会加快,存栏上升对玉米饲料的需求有望放大。2006年中国饲料行业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后,随着国内对肉蛋奶需求的增加,饲料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是勿庸置疑的,只是增长的比例问题。
东北粮食运输将再度紧张
随着东北粮食主产区秋粮收购即将全面展开,东北地区的粮食运输将再度陷入紧张局面。煤电等能源运输将优先安排,外运困难将引发车皮费用增加。随着元旦、春节两大节日的到来,铁路运力紧张难将成为影响南方粮食到货量的中长期因素。据业内人士介绍,近期国内船运费再度上扬,大连至蛇口的大船运费已达80元/吨。运输成本的增加,直接增加了玉米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支持玉米市场行情。
生产成本提升 对玉米价格上涨有所推动
由于今年种子、化肥以及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得农田种植成本大大提高,从调查情况了解到,2005年玉米的种植成本将会超过0.40元/斤,2004年为0.30元/斤;2003年为0.34元/斤;2002年为0.32元/斤。目前,吉林地区深加工企业新玉米收购价格在0.405-0.42元/斤,从收购价格与种植成本对比来看,价格水平并不高。种植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农民的惜售心理增强。12月后正值春节前期玉米加工消费的高峰,农民惜售将对市场价格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收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有利价格上涨
目前玉米深加工企业制成品的销售利润十分可观,淀粉价格稳步攀升,且需求量较大。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将引领收购市场价格。目前,长春大成、公主岭黄龙公司新玉米开秤收购价格为安全水分条件下1020元/吨,日收购量在2000吨左右。旺盛的需求有力的支撑价格。目前,吉粮集团的改制工作正在进行中,改制后将会以更强的实力参与收购市场的竞争,收购市场上的“混战”将会拉开序幕,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对市场收购价格的攀升将起到推动作用。随着新的收购者不断介入,新玉米收购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较小,未来的价格走势将以目前价格为底限稳步上涨。
综合来看,短期内由于阶段性的需求降低和禽流感的影响,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弱势格局的时间会比预期延长直至春节前,但长期仍然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