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与质量基本情况:笔者按照以往考察的路线走访了相同的农户,从最后反馈的情况来看,与前几次走访得出的结论一致,即2005/2006年度吉林省南部的玉米单产与去年相比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10%-30%,且玉米质量不如去年,霉变、杂质等重要指标偏高,符合二等玉米标准的比率较低。
农民态度:新粮收获后,当地农民在如何售粮的态度上发生明显分流。由于单产下降,大部分农户对今年新玉米价格的期望有所提高,其中公路沿线及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辐射范围内的农户的预期要比去年高得多;反之交通不发达、周围没有玉米使用企业地区的农民则希望销售价格不低于去年同期。
从农民收获后的行为来看,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特点。吸取今年年后玉米价格上涨的经验,公路沿线及周围有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农民,大部分都已经将玉米放进“栈子”(农民用来贮存玉米的简易容器)里,准备等到理想的价格出现再卖出,而在交通不便利及周围没有玉米加工企业的地区,农民大多将玉米铺在地上晾晒,快速降水,准备在年前出售。
企业收购情况:目前吉林省已经有多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参与收购新玉米,其相互间的竞争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由于水分高,无法贮存,企业收新玉米一般都是即收即用。如年加工能力在60万吨左右的企业,每天的收购量就在1500—2000吨之间。价格方面,厂家的挂牌价格要比去年同期高1—2分钱/斤,扣水、杂后平均价格在1040元/吨左右。
粮库至今还没有进入收购市场,一是由于现在新玉米水分高,烘干及贮藏成本高,二是部分粮库改制仍没有完成,企业没有正常运作。笔者对新粮市场的几点看法:
1.产量预测各方声音不一致,价格反映一切
目前,对于今年玉米产量的预测各方声音不一致,甚至有些观点是相悖的。笔者认为,市场价格反映一切,新粮上市价格却降不下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市场中玉米不够用。换句话说,如果今年吉林省玉米产量真的达到1900万吨,市场应该不会出现目前的状况。
2.农民积极贮存粮食,由集中销售向均衡销售转变
近些年农民卖粮时开始讲究策略,动脑筋,从原来的一起堵在粮库门口争相送粮到现在搭“栈子”与粮商打持久战。同时,随着政府扶农力度的加大,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具备这种打持久战的能力,并有可能带动一个地区的农户都来效仿,收粮者单方控制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深加工企业收购主体作用突出
粗略统计,目前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日新粮收购总量在12000-14000吨之间,已经取代粮库成为省内最主要的玉米收购单位,这些企业互相之间的收购竞争对玉米价格起到了相当大的支撑作用。一位企业采购负责人对笔者说,新粮收购成本明显要比陈粮低,只有多收、快收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谁也不想让价格上的一点劣势影响到大局。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笔者认为,2005年吉林、辽宁两省玉米单产下降已成定局,如果新粮收购价格低于或者与去年持平,政府为农民增收的承诺就会落空,所以不管出于用量上升或政策支持,2005年的新玉米价格都不会低于去年,且走势终将保持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