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中国长春玉米产销衔接会上,黑龙江省农业部门代表透露,该省玉米产业化发展迅速,加工能力已经达到近千万吨,扣除饲料用玉米,黑龙江省每年还有400万吨左右的玉米进入流通环节。
黑龙江省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极适合发展玉米生产,玉米产量仅次于吉林,位居全国第二位。玉米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之一,是饲料、医药和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全省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在3300万亩以上,总产量在1100-1200万吨之间,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10左右,而且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农垦系统、大庆、佳木斯等地,玉米播种面积占全省的80%以上。近年来,通过国家实施“一免两补”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生产投入有所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增幅较大。2005年,玉米播种面积达到4095.1万亩,比上年增长0.5%,有9个地市和省农垦总局的增幅均在10%以上。预计今年全省玉米产量在1400万吨左右,玉米市场及价格走势继续看好。
黑龙江省发展优质玉米生产具有较大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黑龙江省开发较晚,耕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玉米主产区光、热、水资源集中,日照较长,雨热同季,适宜玉米生长;二是科研力量雄厚。黑龙江省有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生物科技学院等多所农业院校,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及金城玉米研究所等众多的国有、合资及民营玉米育种栽培机构,以及省、市、县、乡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这些教学、科研、推广单位,技术力量雄厚,在玉米育种、栽培及新技术推广方面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三是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黑龙江省中低产田还有近6000万亩,其中适于玉米种植的有2000万亩,如果加大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玉米单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四是种质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培育,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实施良种化工程,黑龙江省已引进选育出一大批优良玉米品种,并且储备了充足的后备种质资源。高产高淀粉玉米有四单19、龙单13、龙单16、绥玉7等十几个品系,包括双丰10、双丰11、龙单19等几十个品种;青贮玉米品种及优良品系有黑饲1号、龙辐208、黑3131、黑3130等二十多个。2004年省内制种面积达到15.5万亩,种子产量达到2436万公斤,省外制种面积达到20万亩,种子产量达到4602万公斤。全省常年储备优质专用玉米良种7000万公斤,其中青贮玉米种子1500万公斤,完全可以满足全省玉米生产需要;五是栽培技术完善。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实际出发,1988年1月由省标准计量局颁布实施了“玉米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并经1989、1993和2002年三次进行修订,其技术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成为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主要技术,该标准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效益。2005年全省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玉米通透栽培、密植栽培、保护地栽培技术是针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特点而推广的高产、提质、增效技术。通透栽培技术可降低玉米含水量3-4个百分点,提高产量10%以上;密植栽培技术是玉米高产再高产的重要途径,一般可增产15%以上;保护地栽培技术一般可增产200公斤以上;青贮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生物产量平均可达5-6吨,最高可达10吨。经过多年的培训和推广,广大农民已经基本掌握了玉米生产的各项先进技术。
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是,目前全省玉米的加工能力小于生产能力。据调查,2004年,全省玉米加工企业发展到1052个,加工能力952.9万吨,实际加工量605.7万吨。其中省级以上玉米加工龙头企业有12家,加工能力258万吨,正在建设的较大玉米加工企业有7家,加工能力243万吨。扣除饲料用玉米外,每年黑龙江省还有400万吨以上的玉米进入流通环节,这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省农业资源丰富,地貌特征大体是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幅员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有效积温1600-2800℃之间,无霜期100-150天,年降水量370-670毫米,光、热、水同季,适于农作物生长。现有耕地面积1.76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5%,乡村人口人均耕地9.8亩,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机械化程度较高,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7.9%,机耕和机播面积均居全国首位,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全省基本形成了适合本地资源特点的优势区域主导产业,即大豆产业、水稻产业、玉米产业、乳品产业、马铃薯产业和山特产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