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期市玉米价格方向未定
从美国玉米期价的走势看,近一个月的走低主要因为美国中西部玉米产区天气状况较7月下旬前的天气大为改善。尤其原本干旱的伊利诺斯北部地区都出现了较多的降雨。这些令作物产量前景有所提高,尽管USDA在8月份的月度供需报告中调低了美玉米2005/2006年度的单产水平至139.2蒲式耳/英亩,相比上月报告预期减少5.85蒲式耳/英亩,而2004/2005年度为160.4蒲式耳/英亩。
近几天,CBOT玉米期价出现了下跌速度减缓的迹象。市场逐渐看到,尽管期初库存巨大,但是2005/2006年度美国玉米产量远低于2004/2005年度,USDA预估的较为强劲的需求使2005/2006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较2004/2005年度大大降低10%。
然而,要说明的是,目前市场对需求未来真实情况的了解并不十分确定,因此,USDA对需求偏多的预估目前给市场带来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总体看,CBOT玉米期价振荡下跌的态势仍未结束。
再来看国内玉米。从供需格局的众多因素中,影响我国玉米期价的关键因素在于我国玉米的出口预期以及国内的实际消费状况。
USDA8月份月度供需报告中,我国2005/2006年度玉米期初库存为3645万吨,产量为1.27亿吨,而国内消费量为1.34亿吨。报告认为,如果我国2005/2006年度玉米出口为300万吨,则期末库存为2665万吨,安全系数为19.89%,刚好处于国际良好安全系数20%附近。因此可以看出,总体的供需格局非常平稳。由于我国玉米供给和消费量大体相当,因此,在需求和预期相符的情况下,我国玉米的出口量就成为左右价格高低的关键所在。
出口竞争力是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CBOT玉米期价和DEC玉米期价的联系在于美国玉米和我国玉米在东亚市场的出口竞争性,也就是东亚玉米进口商对于我国玉米进口成本和美国玉米进口成本的比较。如果单纯的比较我国玉米和美国玉米的种植成本,美国玉米具有绝对的优势,而考虑到运输成本,我国玉米才可以与之抗衡。
尽管年初以来,受政府出口政策扶持,我国玉米出口状况曾一度表现良好,但并不能代表进入9月份以后2005/2006年度我国玉米出口的状况。事实上,由于美国玉米期价近期持续走低,以及今年3月份以来到8月上旬海运费的持续走熊,我国中国玉米对美国玉米出口成本优势消除,竞争能力显著减弱。按照目前美盘CBOT玉米主力9月合约210美分/蒲式耳即77美元/吨计算,再考虑升贴水10美元/吨,美国玉米至东亚地区的运费为37美元/吨,则到岸价为(77+10+37)美元/吨=124美元/吨。而国内按照大连港口玉米平舱价为1210元/吨,及美元兑人民币1:8.11计算,出口至韩国到岸成本达到为149美元/吨,已经远远高于美国玉米至东亚地区出口成本。
正如我国一家主要玉米出口公司负责人8月初所说,我国的玉米出口已经变成一种无利可图的贸易,如果没有政府的进一步支持,可能趋于终止。而且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我国由玉米净出口逆转为净进口国。
综上所述,在美国玉米供需整体偏弱,以及我国下游消费市场自4月份以来,先后遭受口蹄疫、禽流感和猪链球病影响,始终未能大规模恢复的情况下,未来玉米期价前景仍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