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随机走访,记者发现,当地农民所拥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传统落后的生产销售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反差让我们感到,中国的农村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高息贷款 低价售粮
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大部分以种植玉米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在春季开播前都要通过在农发行贷款来筹措当年种植玉米所需要的初期投资。我们所走访的农民今年春的贷款金额在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种粮农民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利息获得贷款,用于农业生产。据了解,多数地方农民目前得到的贷款利息为9厘多,但仍有部分农户因为偿还能力差等原因无法得到足够的低息贷款,需要通过其他渠道以较高的利息筹措生产资金或者通过高价赊账购买种子和化肥等必需的农资,这部分贷款的利息高达1~2分,赊账要多支付的货款高达50%以上。
低息贷款本来是国家的一项惠农政策,但正是由于生产资金的缺乏,这反而使农民在收获季节不得不以较低的市场价格卖出自己手中的粮食。根据规定,农民的贷款必须在当年年底前还清,否则不但要增收贷款利息、对相关的放贷员进行处罚,而且还要把这些农户列入偿贷能力差的名单之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延期还贷的农民在下生产年度就无法获得任何贷款,因此,每年的玉米收获季节也是放贷员追着农民的屁股催贷的季节。大多数的放贷员都是附近农村的老乡,迫于人情和还贷压力,农民不得不忍疼把刚刚收获的玉米卖给粮库或粮商,而在玉米上市季节,当地的玉米价格往往处在一年中的低谷,所以农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年所收获的玉米基本都卖在最低价附近。据了解,在考察团所走访的地区,去年自然水分的湿玉米售价大约为0.37~0.41元/斤,最低的达到0.31元/斤。
庭院广大 储粮困难
东北地区土地辽阔,农民的居住环境都比较宽松,几乎每家农户都有三到五间大瓦房和很大的院子,前后种满了蔬菜瓜果,但是当地农民的储粮条件却很差。吉林的玉米一般在10月中旬开始收割,但刚刚收割后的玉米因为水分太大无法保存,必须使用烘干塔人工烘干或者采用土法做"楼子"自然降低水份才能长期存放。每烘干1吨玉米的费用大约为20元,为了减少成本,农民一般采用做"楼子"的办法保存玉米。这种方法一般可以将玉米保存到次年的3月中旬到4月份。但是做"楼子"需要使用木材或者树枝等材料将玉米棒底层架空,以保证玉米的通风,还要使用塑料布防止玉米淋雨和受潮,需要一定的材料投入和人力投入,还要冒保管不好玉米发生霉变的风险。不仅如此,这些"楼子"的占地还会影响春季经济作物的种植,因此为了减少麻烦、降低风险,除了部分农户会存留10%左右的玉米供自家养殖的牲畜食用外,绝大多数农户都选择了把刚刚收获的湿玉米以较低的价格卖掉,从而错失在青黄不接时期以较高价格卖出粮食的机会。
直补政策送暖 农资涨价添寒
据调查,按照不同的口径计算,当地农民目前每公顷地的直补大约为330~6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资金紧张状况。但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在目前国家对化肥等主要农资限价销售政策落实不力的情况下,近年来特别是在国家出台取消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后,几乎所有农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仅化肥就上涨了40%~50%,相当于每顷耕地种植成本增加了450左右;种子也上涨了近一倍,相当于每公顷耕地约增加种植成本150元左右。仅这两项就基本抵消了当年的直补资金。
资源优越 观念落后
我国东北地区一直以土壤肥沃而著称,主产区的玉米亩产基本都在1000斤以上,部分高产地区甚至超过1500斤/亩。但是由于观念和生产、存储条件的落后,即使在我国的玉米高产地区,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仍然不能乐观。
根据调查团的初步统计,农民种植每公顷玉米所需要的成本为:种子60斤,合300元;耕地打垄120元;化肥15袋,合1800元;农药100元;浇水300-400元;脱粒90元/斤;粉茬子100元。这样不包括人工在内的种植成本就已经达到了2860元/顷。如果考虑烘干、做"楼子"以及运输存放期间的耗损,农民种植每公顷玉米的收入大约为1500~2000元,大约相当于中等城市普通工作者1个月的收入,这些收入相对于目前高昂的教育和医疗费用来说真是寥寥无几。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我们感觉到,仅仅给农民以资金上的优惠或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资金形式的惠农政策只能解决农民一年、一季或暂时的生产困难,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农民收益长期稳定增长的目标。记者认为,只有从思想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方式,通过类似大商所"千村万户工程"等方式使农民了解、掌握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使农民学会巧种粮、巧卖粮,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收入,使我广大的农民走出增产不增收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