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惕玉米国际市场风险
玉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产品,2003年总产量达6.3亿吨,超过稻米(5.8亿吨)、小麦(5.5亿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由于亚洲等地区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玉米生产有可能进一步增长。主要玉米生产国是美国,年产量达2.5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2%。玉米是中国除水稻之外的第二大粮食产品,常年生产和消费1.1-1.2亿吨,占世界的20%左右,名列第二。其他主要玉米生产国还有,巴西4000多万吨(占7%);欧盟3900万吨(占6%),阿根廷1500万吨(占2%)。全球玉米出口每年约7000-7500万吨,主要集中在美国,约占世界的56%,中国2003年占13%(其他年份份额较小),阿根廷11%。
显然,世界玉米生产和出口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而美国是全球玉米市场不可动摇的主导者。世界玉米生产和出口的高度集中,加上国际大粮商对世界玉米贸易的垄断,既存在国际市场风险转移的可能性,也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
与此相反的是,玉米进口需求分散在日本(每年1500-1600万吨,占世界进口的18%)、韩国(1000万吨,占10%),以及墨西哥、埃及、加拿大和欧盟等市场。而且,近10年来世界玉米进口市场结构变化较快,如韩国玉米进口比10年前增加了75%。世界玉米进口市场结构的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市场风险管理的不确定性。
玉米作为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且具有极强的先导性。因此对玉米的风险管理,被美国、南美等主要生产国以及日本等进口国高度重视。玉米期货自1865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推出以来,已经有近140年的历史,目前有8个国家的12家交易所上市玉米期货合约及相关衍生品。据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以来,CBOT玉米发生14次大幅度价格波动,对世界粮食市场影响巨大。因此,在我国国内粮食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国际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二、影响玉米国际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
第一,发达国家对玉米生产巨额补贴的溢出效应,严重扭曲国际市场,直接对我国国内市场形成挑战。目前国际玉米市场竞争环境由WTO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框架来协调。尽管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已经生效10年,但发达国家并没有很好履行削减农业补贴的承诺,继续对农业提供巨额补贴。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为逃避WTO农业规则的约束,将过去属于黄箱政策的补贴措施,转化为直接补贴等绿箱措施支持,继续刺激农产品生产,扩大出口,严重扭曲国际市场,形成“溢出效应”。OECD估计,美国2002年对玉米的补贴达68亿美元,玉米产值中25%来自政府补贴,每吨补贴20美元。欧盟对玉米每吨补贴达49欧元。美国为其生产玉米的农民提供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补贴和直接补贴等支持,形成了严密的收入支持体系。在我国玉米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对没有补贴能力的中国而言,既影响玉米出口,也存在潜在的进口压力,对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形成巨大挑战,增加了中国玉米市场风险管理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补贴政策,形成不公平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目前OECD国家粮食出口有1/3-2/3需要补贴,欧盟农产品出口补贴支出每年约6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补贴的90%,欧盟、瑞士、美国和挪威四个国家的出口补贴占全球的97%。美国为支持玉米等农产品出口,实施出口信贷政策,是目前扭曲国际市场、形成不公平贸易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世界粮食贸易的垄断经营,增加了国际风险转移的可能性。美国在多哈谈判中提出限制国营贸易,全面实现粮食自由贸易,其深刻的背景是因为美国拥有能够垄断全球粮食贸易的4-5家跨国粮商。对于只有中小粮食贸易公司的中国和其他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发展中国家),任何粮食贸易组织或管理方式,都被认为与美国模式相冲突,有可能受到指责。加拿大建立的小麦局粮食经营体制,主要目的就是为应对美国跨国粮商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垄断,曾几度被美国起诉到WTO,最终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获得认可。对中国市场来说,跨国粮食公司的垄断经营,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风险的主要转移途径。应该吸取今年我国大豆贸易危机的深刻教训。由于南美大豆90%的出口由几家跨国粮商控制,中国95%的大豆进口也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因此,当中国进口南美大豆时,需根据美国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来决定价格行情和进行风险管理。当今年4月底CBOT出现较大的价格波动时,由于国内企业大多通过跨国粮商进口巴西大豆,加之缺乏跨国风险管理工具,国际市场风险通过跨国公司的营销链条迅速传递到国内市场,导致许多大豆压榨企业出现巨额亏损,初步估计上半年全国大豆行业损失40亿元。
比较而言,玉米国际贸易更为集中,其国际风险的控制难度不会亚于大豆贸易,这应该引起国内的足够重视,充分做好玉米国际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三、加强玉米国际市场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建议
第一,确保玉米期货的安全稳健运行,充分发挥期货交易的风险管理作用。有关部门和交易所要周密设计玉米产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防范、日常监控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风险控制应急机制。要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制度创新,解决好国有粮食企业入市交易和风险控制问题。在吉林等玉米主产区试点,发展玉米生产协会、玉米合作社等玉米行业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进一步探索“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发挥期货交易规避市场风险作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第二,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强玉米进口管理措施。中国在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按照承诺,对重点农产品的进口管理将维持现状,继续保持2004年以来较高的开放水平。其中植物油产品自2006年开始取消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制度,中国大豆产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玉米进口将继续实施关税配额管理,但2004年后,每年720万吨的玉米进口配额可能将给国内市场形成压力,是否会出现玉米“南进北出”的格局,备受国内外关注,许多国外企业已经开始作进入国内市场的准备。在发达国家对玉米高补贴、跨国粮商垄断全球贸易的背景下,要警惕出现我国北方玉米出不去,而南方大量进口的“南进北不出”格局。WTO农业协定第13条关于农业补贴豁免的条款已于2003年底失效,国内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抓紧研究利用WTO规则,对美国玉米采取反补贴措施,抑制美国玉米对国内市场的潜在压力,以及对我国玉米出口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要完善和加强进口管理措施,把好进口关口,建立行业组织,积极应对国际不公平竞争的挑战。
第三,构建防范国际风险转移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是今后我国解决水土资源不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因此,防范国际风险转移,并非完全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需要重视的是,农产品进口占国内市场的比例直接影响对国际风险转移的控制。如大豆、棉花等产品,从国外进口占国内市场比例超过20-30%以上,国际风险转移控制的难度就明显较大,CBOT的价格波动风险有可能通过进口链条传导到国内市场。反之,如进口量有限,国际风险管理的压力相对要小一些。关键要采取措施,切实防范国际市场风险通过进口链条向国内市场的转移。一是对进口规模比较大的农产品(如大豆、小麦,以及今后有进口潜力的玉米),要和出口国签订长期稳定的进口合同,并通过期货交易规避风险,防止国际炒家和大粮商抬高价格、制造市场行情渔利。二要借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粮食出口管理,日本等国家粮食进口管理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粮食进口集中经营体制,充分发挥粮食进口专营调控作用;研究组建行业协会,实行统一对外、集体采购制度,抵消世界粮食贸易垄断的影响。三要鼓励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大型粮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直接掌握国际粮源,建立稳定的国际粮食供应链,阻断跨国公司的风险转移链条。
第四,积极参与WTO多哈谈判,建立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多哈谈判在经历了2003年9月坎昆会议的失败后,终于在今年8月1日达成了框架协议,但是谈判结果依然不明确、不公平,而且今后谈判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治意愿。我国应积极参与多哈农业谈判,充分发挥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争取对我有利的谈判结果。特别要把握好几点,一是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乃至取消国内农业补贴和出口补贴,尤其是要防止美国利用多哈农业谈判将其反周期补贴等措施在WTO中合法化。二是将我国粮食等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点农产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产品免予减让承诺,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争取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