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国新年度供需报告
从全球范围以及中国来看,整个供需形势都在进一步回暖。其中受到播种率低于2004年的影响,美国玉米产量降低到2.79亿吨,与我们前期的分析一致。再看中国,消费和产量两个方面均受到明显的鼓舞,期末库存更是降低980万吨。可以说是中国消费的强劲增加成为了全球玉米市场的最主要推动力量。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农业部在这份报告中也回溯了2004/2005年,并再次对该年度数据做出修正,下调了中国的饲料需求,上调了中国玉米的出口预期,与我们认识到的现实一致,这增加了报告的公正性和可信力。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可以确定的,就是美国农业部的这份报告再次强化了玉米特别是中国玉米长线趋涨的态势。
但是市场的反应却让人有些意外。美国玉米期价下跌尚且可以归结为高基准的初始产量仍然使库存受到压力的话,那么中国玉米下跌就更需要充分的理由了。我们来看看市场的解释:1.美元有确立中期低部态势,指数基金全面减持其商品上的保值资产;2.人民币升值预期加重,市场紧张;以下,我们就针对这些市场解释进行分析,看它们能否成立。
二 、美国玉米期价与汇率的关系
我们对1993年3月以来的美国玉米期价与美元汇率的月度收盘数据做相关性分析。分析后发现,两者间相关系数为-0.437,明显的负弱相关,如此弱的负相关性不可能支持指数基金大规模介入。因为其追求的保值效果非常勉强。所以在美元转强后,玉米也不可能面临较大的抛空压力。
除开月度价格,我们用2004年1月12日以来的每日价格做相关性研究,结果就更不同了。在2004年以来,玉米期价与美元的运动构成正相关性,从K线图上,这个特征可以非常直观地得到。如此,我们的问题是:目前,美元和玉米都在低位出现稳定并逐步向上的态势,那么同趋势运动的商品是否存在保值的要求?
再看看CFTC公布的持仓数据。3月18日以来,在期货和期权两方面,商品基金的多单都处在连续下降过程中。截至5月10日,期货相对净多减少9.2万手,期权相对净多减少12.2万手,而总持仓的规模却保持基本稳定,期货为67万左右,期权为83万左右。这表明没有资金的爆发性退出或增加,也就不存在指数基金的介入或退出的迹象。
综上我们认为,从美元与期价的联系和资金的流动两个方面,均不能支持解释一。
三 、中国玉米期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
出口方面,人民币升值将部分抵消运输环节成本的优势;而进口方面,人民币一旦升值,由于进口成本的降低和物流环节的通畅,将可能导致销区的需求转向进口,这对国内玉米市场又将构成利空。
从定性上讲,中国玉米受到利空压制。同时市场应该根据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大小和国内进出口政策的调整达到新的平衡点。那么人民币升值是否就是迫在眉睫呢?我个人觉得有几点值得商榷。
首先,升值的压力。由于盯住美元的单一机制,使人民币跟随美元事实贬值。但美联储经过继续8次加息,基准利率上调到3%,与欧洲利差缩减对冲了美元走弱的压力。同时最近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的贸易逆差远低于市场预期,这立刻在美元指数上得到突破85的强烈反应。这样反推,美元升值也就是人民币升值,这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小。
其次,升值时机。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主要来自于西方,但国内的态度却非常暧昧,汇率形成机制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国内股市低迷,在股权分置试点刚刚启动的同时是否能够承受更强烈的冲击?金融体制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均是刚拉开序幕,在没有完成前,汇率调整是否合理?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关系到考验执政能力的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只是相信,人民币汇率调整应该是在有万全的化解之策的时候。
综上,短期内影响市场的种种因素,均不足以撼动美国新年度报告所强化的长期看多态势,特别是对中国玉米而言。我们相信,随着利空迷雾的逐步澄清,玉米将继续深化自己的牛市行情,而我们的策略也应该是买入并坚定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