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5年的4月,全球商品牛市运动已经持续了3年半的时间。去年4月,受中国宏观调控的影响,世界商品期货进入阶段性调整,04年年底后,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利空阶段性释放,商品牛市继续延续。到目前,随着中国宏观调控的再度升温,商品价格走向再次面临新的抉择。
商品市场再次进入关键转折时间窗
"涨久必跌,跌久必涨",这是商品价格变动的必然规律。任何一个市场(除非绝对紧缺资源市场)并不存在绝对长久利多的环境,一切的变化都依赖于时间。CRB指数能够代表全球乃至中国商品价格整体走势节奏,历史上,CRB指数最近一次的牛市是从1977年底开始的,终止于1980年底,总共运行了3年的时间,而此后展开的熊市运动却持续了21年之久。而到目前为止,全球商品价格此波牛市行情已经持续了3年半的时间。
从时间上来说,全球商品的此波牛市无疑已经进入关键的转折时间窗口。除了时间周期的冥冥注定外,其他三个原因也决定了价格的发展到了比较关键的时间,一是价格已经进入历史高价区。从CRB长期走势图上可以看到,指数值已经进入300以上的过去数十年的高价区间。二是经过为期三年半时间的发展,商品供应增长的速度逐渐跟上需求增加的速度。三世界特别是中国是对商品需求进行调控的政策力度加强,这包括美国走上加息周期,中国对经济过热进行从上到下的实质性调控。
首先,商品的供应与需求脱节的问题逐渐得以改变。农产品市场上,我们已经看到供应已经因为价格的上涨而发生了改变。2004年中国乃至全球小麦、玉米、大豆市场出现大丰收的局面,中国粮食生产从2002年开始的"紧平衡"的状态得以缓解。2005年在价格总体居高不下的引导下,小麦、玉米、大豆仍然是丰收在望。如果农产品市场出现连续两年的丰收,则市场的供求格局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在过去数年里基本处于一个短缺时代,供给很难一下子就能得到快速的提高。但是,在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利润的刺激下,全球各大矿产商纷纷恢复闲置产能,并进一步扩大产能,其效果已有初步体现(例如铜精矿供给增长、加工费用大幅增长)。国际铜业研究组织预计2005年全球矿山产量将增长116万吨,达到1570万吨,消费量将增加87万吨,达到1740万吨,年度内产量增长已经超过需求。近期,我们看到LME铜库存急剧增加,也说明供应紧张的局势在逐渐改变。
商品需求的增加和供应的增加总是相互呼应的,但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完全的同步,这是由商品供应过程中的资源瓶颈、运输瓶颈等因素作用而形成的。但是,需求的增加最终总能够带动供应的增加,这在农产品中,一般表现为1-2年的时间(种植周期),而在金属市场中,需要长达3、4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供应和需求的对等增长。
在商品牛市的后期,我们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商品的需求。关键的原因是,价格本身对商品的需求也有一个的推动作用,这就是商品囤积需求的产生,而商品囤积需求的产生的根源往往还来自于货币问题。正是因为美元的持续贬值才直接导致实物储存保值需求的增加,这直接增加了商品的虚拟需求。而这一部分需求并不是实实在在的需求,也是需求水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元贬值的推动作用减弱
商品牛市过去三年半的价格上涨过程中,美元贬值无疑起到了绝对性的推动作用。从下图CRB指数走势与美元指数走势的对比上看,从2001年11月开始,CRB指数和美元指数几乎同时开始上涨和下跌的反向运动。
从2001年11月至今,CRB指数从184上涨到307,涨幅67%。美元指数从116下跌到83,跌幅为28%。如果我们简单的以公式:"商品价格上涨幅度=美元贬值幅度+需求超过供应增长幅度"来推算,过去三年半的时间里,CRB指数涨幅的28%来自于美元贬值的直接推动,39%部分来自于需求增加速度高与供应的推动。
但是,我们已经明显的看到美元进一步贬值的动能在消退。虽然我们尚不能完全确定美元已经转势回升,但是,美元进入振荡走势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同,这至少很难为商品价格的继续上涨带来支撑。
商品宏观环境逐渐向利空的方向转化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幅度比较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不排除国家继续出台其他的调控措施如加息、控制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等,已采取的各项调控措施的效果也将逐步体现出来,从而使商品需求相对放缓。
4月2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CPI较上年同期增长2.8%;GDP较上年同期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2.8%。这些数据显示,去年4月份开始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并未能让中国经济彻底降温。摩根大通、高盛纷纷就此指出,一季度GDP增长仍然偏快,政府可能继续出台包括加息在内的措施对经济进行调控。
2005年第一季度与2004年相比,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有所变化,热点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特别是近期国家还出台了几项重要的调控措施,将房地产、钢铁等行业列入重点调控对象。据统计,2005年前两个月,我国钢材、通讯、电子等行业增幅同比下降了6%-20%不等。这些行业增幅的下降使有色金属行业需求受到很大的影响,价格上涨的动力不足。
人民币一旦升值将成为商品牛市终结的信号
人民币升值一直是控制国内物价的最大的法宝。进入2005年4月,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来越强烈。4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表示,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正在损害中国经济,中国越早放弃这种固定汇率制度,就越对其经济有利。格林斯潘的讲话是美国加大对中国政府施压的信号。
市场预期,在物价持续上涨、投资持续反弹的背景下,随着豪赌人民币升值的海外资金的逐步撤离,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和条件成熟。市场普遍预期,"五一"前后可能有加息或者人民币升值政策出台。
相关市场价格已经初显见顶端倪
上海《青年报》4月22日报道,上海一手房网上成交均价在过去6天里下跌30%,由4月15日的9528元/平方,下跌到20日的6785元/平方(备注:为不完全统计价格)。无独有偶的是,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内钢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上海大宗钢铁电子交易市场螺纹钢价格从4200元/吨的价格下跌到目前的3200元/吨左右。
结论:毫无疑问,目前的商品市场面临着转折下跌或者加速上涨的关键选择,而主导这一选择结果的是人民币升值政策推出的时间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加大的力度。而如果中国相关政策推出时间较快,力度较大,那么维持了3年半的商品牛市可能会真正见顶,今年4月份的商品综合价格可能会是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的价格高点。同样的,我们也发现,即使国家调控力度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应增加速度的也将逐渐提升并最终赶上需求,也就是说,即使国家不出台政策,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可能只是进入了最后的疯狂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