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4-22  
     2004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普遍上升的一年。尽管如此,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2005年,“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把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但是,受外界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影响,以及农业经济循环阶段性的变化,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普遍上升将面临更多的困难。

    考虑到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与发展面临的各种条件和自身的规律性变化,2005年农业将继续为实现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将增长3%,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14%左右,第一产业和乡镇企业增加值总和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城镇化水平估计为43%左右;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可能下降到33%以下;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可能缩小,甚至重新出现顺差;粮食总产量可能突破4.8亿吨;多数农产品供求平衡比较宽松,市场价格下降可能性增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可能回落到5%左右。

    综合来看,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变化虽然受到2004年度延续性的影响,但是进一步上升的难度明显增加,可能性减小,尤其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方面的增长都可能出现回落。在农业农村经济可能出现转折的阶段,避免大起大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与国民经济

    2005年,我国农业仍然会成为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积极力量,消费者和下游农产品加工企业将从充足的农产品供应中获益,农民仍能从农产品销售中获得较好的收入。但是,2005年下半年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甚至出现明显的不利因素的可能性增大,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显现。

    受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长期趋势影响,农业增长仍然会比非农产业慢。估计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将恢复到常年的平均水平,较2004年增长3%左右,按不变价格计算将达到2.2万亿元。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产品增产,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4%左右。2005年乡镇企业仍然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和乡镇企业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虽然可能略有下降,但仍然能够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

    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1.8%,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规模为时间序列,按照二阶自回归模型,估计2005年我国乡村人口可能会下降到7.5亿人以下,城镇化率在43%左右。

    农民需求不旺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着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会成为2005年农民消费增加的有利因素。预计2005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继续保持2位数增长,总额达到2万亿元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可能降到33%以下。餐饮业仍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继续改变和在外用餐中消费的食品增多,新食品经济加快形成。

    2005年农产品进口将继续增长,出口压力增大。国家将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培育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等措施,促进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的完善。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将有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估计2005年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逆差可能缩小,甚至可能再度出现顺差,粮、油、棉等净进口数量会有所下降。

    二、农业经济运行

    1.粮食供求可能实现当年产需平衡。2005年国家在粮食宏观调控方面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既要防止粮食价格下跌,避免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又要防止粮食价格暴涨,妨碍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全国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政府确定了粮食调控政策的目标是既要重视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又要高度重视防止粮价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显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既实现增产又确保价格不下滑的难度比较大。

    我国粮食年总需求大约4.8亿吨,年增长率不到1%。尽管国家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但2005年粮食还将进一步增产,预期可突破4.8亿吨,基本实现当年产需平衡。

    我国粮食消费中尽管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总体上趋于减少。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家中购买的粮食和在外用餐中消费的粮食折合成原粮估计为105公斤左右,按照42%城镇化率估算,2004年城镇居民全年消费的粮食总量约为6000万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222公斤,全年消费的粮食总量近1.65亿吨;综合城乡居民口粮消费,人均173公斤,年总消费量约2.3亿吨原粮;饲料粮约1.8亿吨;口粮和饲料粮合计约4.1亿吨;再考虑到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粮食损耗等因素,2005年国内粮食需要量在4.8亿吨左右。

    粮食价格回落的压力越来越大。进入2005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已经基本实现平衡。如果2005年粮食实现当年产需平衡,那么随着物价总体水平逐步回落,粮食市场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一方面,世界粮食丰收,国际粮食价格稳中有降,这一变化会传递到国内市场;另一方面,粮食价格与物价总体水平高度相关,粮食消费价格上涨率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的相关系数为0.901。1997年至2003年粮食价格不断下跌和持续低迷与我国多年的通货紧缩有很大关系,国内外市场价格下降最终必然促使国内粮食价格回落。如果2004年粮食增产和粮农增收两个目标相互促进,那么2005年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冲突可能显现。

    2.其他多数农产品供求平衡可能比较宽松。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植物油消费量约为1000万吨。植物油与油料之间的多年平均比例为17%,按照这一比例,估计需要油料5900万吨左右;而2004年我国油料总产量加上进口大豆、国产大豆已经明显超过6000万吨,再加上净进口的600多万吨食用植物油,估计2005年我国油料总量供求平衡比较宽松。由于油料增产和进口幅度相对较小,且存在结构性供求缺口问题,估计2005年油料仍然保持小幅度增产。

    2005年1月1日起各国将取消纺织品配额管理,这将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的机遇。估计2005年棉花总需求约800万吨,而2004年国内棉花总产量和净进口棉花两项合计数超过了800万吨,因此国内棉花的供求平衡关系也比较宽松。但由于2004年棉花总产量和进口量已经使2005年供求失衡比较突出,预计2005年棉花总产量可能会出现波动。

    2005年市场价格的变动会使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高于往年。由于2004年水果产量增长幅度较大,2005年新果上市前估计水果价格会在低位运行。按照水果生产(大年小年)波动周期,估计2005年新果上市后期可能会出现水果价格的回升。

    受肉禽蛋奶和水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比较效益相对较好影响,上年各地牲畜存栏量增加,渔业生产规模扩大,2005年主要畜产品和水产品市场供给量来源增多。估计2005年畜产品生产和水产品生产继续保持与消费需求同步增长态势,或者略高于当年需求增长,能够使市场供求关系基本稳定。

    三、农民收入

    1.农业纯收入增加会重新面临制约。2004年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进一步宽松,2005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即使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但上涨空间估计不会太大,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将会明显减弱。尽管2005年上半年农民仍然能够从相对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2004年度增产的农产品销售中保持较好的收益,但新收获季节后农业增产增收的形势总体上可能会发生变化,2005年可能成为农业收入增长重新回归困难期的转折点。

    实际上,2004年与1997年相比较,家庭经营中农民人均农牧业纯收入增加了近150元,名义增长约12%,而2004年的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幅度就超过12%。因此,考虑到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村人口绝对数量减少等因素,可以认为农民来源于农业的收入仍然没有摆脱实际收入徘徊的困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条件改善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更高要求,耕地减少不可避免。和耕地资源一样,水资源、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等都可能制约着农业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受原材料价格高和运输瓶颈制约,2005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仍然比较大。2004年由于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用量最多的化肥上涨12.8%,使粮食生产每亩生产投入(不含人工费用)比上年平均增加17.1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农业效益必然下降,制约农民增收。

    2.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尽管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但2005年农民增收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估计工资性收入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子。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建筑业、制造业等对农民工需求大的产业增长强劲,农民外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2004年中央安排了2.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这将在2005年及今后农民增收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政府会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还会继续在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农民工改善待遇。

    农业税的减免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会有所增加,将继续在减少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方面发挥作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