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4年粮食市场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国内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实现了1999年以来夏粮、早稻和秋粮全面增产的3个转折性变化,粮食价格从大幅上涨进入高位运行,并逐渐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
目前,由于国内粮食尚未实现产需平衡,因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证粮食增产仍应成为今后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工作重点。
由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根本改观,专家呼吁:尽快建立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健全粮食流通体系,完善国家粮食吞吐调节机制,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粮食价格中的作用。
2004年,人们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同期相比的不断攀升,而粮食价格上涨又是造成物价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关注价格走势,2005年粮食价格能攀多高?为此,记者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怀勇进行了访问。
2004年粮食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
记者:2004年,我国粮食市场在供给、需求、库存、运行等方面有哪些主要特征?
赵怀勇:总体上来看,2004年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呈现如下一些特点:粮食新增供给实现较大程度增加。2004年国内粮食新增供给(指国内生产量与净进口量合计,不包括期初库存)实现较大程度的增加。从国内生产来看,2004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24亿亩,较2003年增加3300万亩,粮食产量突破年初确定的9100亿斤预定目标,达到9390亿斤,扭转了1999年以来国内粮食生产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
国内粮食需求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我国生活用量总量基本稳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均口粮消费呈小幅度稳步下降的趋势,生活用粮需求基本保持稳定。在生产用粮方面,种子用粮每年呈现递减趋势。由于居民禽肉蛋奶的消费增加,饲料用粮近年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粮食库存较年初有所增加。粮食总库存主要包括国有粮食总库存和农户库存,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03年底全国国有粮食总库存为3607亿斤,就农户库存来看,2003年末农户人均存粮1012斤,按8亿农民推算,年末农户存粮总量为8096亿斤,两者合计为11697亿斤。截至2004年底,粮食总库存较2004年的水平有所提高。这是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期末库存增加。
粮食价格从上涨到逐步稳定
记者:2005年,人们最关心的是粮食价格是否保持稳定,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粮食价格总水平是否将高于去年?
赵怀勇:总体上来看,2005年国内粮食价格将在2004年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状态,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较小,但粮食价格总水平仍将高于去年同期水平,预计全年粮食价格同比涨幅在5%左右。但是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将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季节性波动。另外,由于区域性和品种结构矛盾的存在,不同区域的粮食价格将会出现一定差异,不同品种粮食价格也将会出现不同的波动特征。
国内粮食产需缺口继续缩小,但实现产需平衡尚有难度。从国内需求来看,粮食需求呈刚性稳定增长态势。如果粮食消费需求按照0.8%的年增长率计算,2005年粮食需求将超过9880亿斤。
从粮食生产来看,2005年国家将继续实施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加之粮食价格上涨因素的推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仍将继续提高,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将会继续有所增加,但是受耕地面积限制,增长幅度较为有限,如果气候条件有利,预计2005年粮食产量略高于2004年,但是实现9600亿斤有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即使200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产需缺口继续减少,供求关系有所缓解,全年实现粮食产需平衡仍有一定难度。若按照9880亿斤的粮食需求量和9600亿斤的产量计算,全年粮食产需仍有280亿斤左右的缺口,其缺口需要通过库存调节和增加国外粮食进口来弥补。这就决定了2005年粮食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但由于产量继续增加,产需缺口缩小,粮食价格总体上不会有较大上涨。
国际粮食产量提高,但是运费上涨将提高进口粮食的到岸价格。从国际粮食市场来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相关数据并预测2004年至2005年度谷物产量高于利用量20.04亿吨,世界谷物库存将出现5年以来的首次增加。这样进口粮食的到岸价格主要取决于运费。2005年,国际海运费率将继续保持稳中上升的局面。国际海运费用高企,将增加国内进口粮食的到岸成本,为国内粮食价格提供一定程度支撑。
铁路运力不足以及国家关于公路超载超限的治理将加大粮食跨区域调运难度和运输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价格并扩大区域间粮食价格的差异。
我国粮食产销区供需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国内粮食库存主要集中在少数主产区,部分产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粮食存量占到全国粮食存量的大部分,而销区存量明显不足,一些产需缺口较大的省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粮食产销区供需不平衡现象要求国内粮食的大量跨区域调度。据统计,以往经铁路运输的粮食每年大概为5500万吨-8200万吨,2003年和2004年都突破了1亿吨,每年商品粮的60%需要经公路运输。因此2005年粮食从主产区到主销区的跨区域调运量将会继续增加,但是粮食的大量跨区域调运将会受到运输能力和运价因素的制约,粮食运输成本会随之增加,进而为国内粮食价格提供支撑。
尽快完善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体系
记者:2005年国内粮食供给能否进一步增加,供求矛盾是否会得到进一步缓解,最终实现产销平衡,如何才能尽快完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体系?
赵怀勇:总体来看,2004年粮食价格的变动是粮食购销体制全面市场化后的供求适应性波动。在国内粮食增产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价格从5月份开始进入稳定运行,并出现稳中趋降的态势。2005年国内粮食供给将会进一步增加,供求矛盾将会得到进一步缓解,但是实现产销平衡尚有难度。
从短期来看,由于国内粮食尚未实现产需平衡,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证粮食增产仍应成为今后两年的工作重点。在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的基础上,考虑到世界粮食产量和国内粮食产量提高可能对未来粮食价格产生的影响,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特别是要防止春节过后粮食价格出现季节性大幅度下跌,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中期来看,要完善粮食价格保护制度,防止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出现逆转,把最低收购价与粮食直接补贴合二为一,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机制。协助和督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实现产区和销区有效衔接,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完善我国粮食统计口径,按照国际通行的粮食统计口径对粮食产需进行统计,并建立权威的粮食产量信息发布制度,规范现行的粮食产量统计与信息发布制度。
从长期来看,农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影响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从2004年粮食增产的影响因素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是25%,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是75%,单产的提高主要是气候条件较好,也就是天帮忙。应该尽快完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粮食流通体系,完善国家粮食吞吐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粮食生产者根据市场状况自行调整种植结构,尽量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强迫农民调整种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