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在2004年经历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发展过程。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成效显著,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供求紧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问题有所缓解,预计今年将保持8.5%的增速。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日前在京举办的“2004年中国市场形势分析及2005年展望研讨会”上所做出的分析。与会专家围绕我国2004年市场运行情况和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市场运行走势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研究员认为,在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之后,部分行业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但市场运行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如引发投资过度增长的机制还未理顺,农业和粮食增长的根本制约因素尚未完全解决,能源、基础原材料和运输紧张状况未根本缓解等。这些问题都将进一步制约我国的经济运行。
任兴洲对2005年中国市场运行的走势和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宏观政策取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她说,2005年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全年增幅大体在20%左右;出口需求增幅会明显低于2004年,但仍会在15%—20%左右;消费需求将稳定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增幅将在10%左右,由于多种原因作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涨幅约为3%左右,不会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煤电油紧张状况会有较大程度缓解,但运输瓶颈制约仍将持续。
任兴洲指出,目前我国市场运行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未解决,这将继续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经济运行效益仍不高,经济粗放型增长现象依然严重;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深层原因并未解决;此轮宏观调控虽取得明显成效,但一旦放松行政手段,投资有可能强力反弹,带来新的问题和矛盾;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影响煤电运全面紧张的深层次原因亟待解决;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突显体制性矛盾;金融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鉴于对2005年市场运行的判断,任兴洲建议完善调控机制,更多地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继续关注农业、关注粮食;努力建立促进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性安排,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健康运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