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的新亮点
众所周知,我省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产业一直是我省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当家品种;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年产量占粮食总产的七成,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三成;其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然而,回首2004年,一系列新亮点在玉米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显现,一些新鲜的字眼儿,不知什么时候和玉米联系在一起,并且越来越紧密:其一是“通道”。去年9月份,我省迎来数十位来自南国的尊贵客人——福建经贸考察团一行。吉闽两省举行了粮食经贸洽谈签约仪式,搭建两省间“绿色通道”,由我省向福建省供应包括玉米在内的部分粮食,从而掀开了两省经贸合作的新篇章;其二是“期货”。也是在9月份,一个和我省玉米相关的喜讯从大连传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交易。这对我省玉米经济发展来讲,无疑又多了一条流通的渠道;也意味着我省的玉米经济品位在提升,内涵在扩大,正在迈上一个新平台;其三是“主食”。8月份的农博会期间,我省发起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玉米主食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座谈会”。会上,我省提出关于玉米加工的带有方向性战略思路:玉米也是细粮,要走向餐桌。这次会议看似平常,却非同小可,意味着我省要刷新终端主食食品转化“1.6亿公斤”的记录。期待自我跨越我国传统的玉米转化包括淀粉、饲料等加工行业,由于科技含量低,玉米的多用途却未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我省玉米加工业处于小、散、低、弱状态,75%的产品属于玉米的初级加工产品,而现实却是这样——国际上,以淀粉作为起始原料的深加工产品才是大力发展的行业。我省玉米实际加工30.5亿公斤,终端主食食品转化1.6亿公斤。转化1.6亿公斤和30.5亿公斤相比虽是小数,但却是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涌现出的一批龙头企业,如天景、双飙薪、吉谷、德春、敖东、吉美等。天景集团就是这批“龙头”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目前,他们投资2.8亿元,扩建二期工程,预计2006年6月末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加工速冻玉米10亿穗,玉米饮料8000吨,玉米膨化食品2000吨,年产值直“逼”12亿元。
踏上“追梦之路”
在一次会议上,我省提出新目标,实施得力措施,问鼎“全国之最”: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利用粮食主产区优势,发展玉米产业,逐步将长春建设成继郑州小麦市场、哈尔滨大豆市场后的全国最大的玉米交易中心———老生常谈的“玉米经济”,终于在这个时刻,又一次踏上了“追梦之路”。美梦好做,“追路”蹉跎。如何在这条路上找到第一个突破口?在反思中,许多业内人士都有个共识:位于“黄金玉米带”上,玉米发展却相对滞后,从根儿上找是观念上的问题,思路落后,打法保守,在传统模式上“晃荡”,不敢打破旧的框框。找到突破口,现实距离梦想能有多远呢?我省玉米加工业已有些规模,目前仅大成、黄龙2户企业的产量就已达到12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90%。量在增长,加工深度和广度也在延伸,大成、天景等大型企业,都成立了科研中心,开发出了一批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