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量大致是2亿吨或者更少些,这个数量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具有购买力的那些粮食进口国对粮食的有效需求,而不是为了解决世界的缺粮问题。世界市场上粮价不景气的时候,多生产粮食对农场主来说是不合算的。换言之,现有粮食可以保障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粮食安全。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有一个供给充裕的国际市场条件,因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和贸易优势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不足的矛盾及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等方面。
目前,发展中国家还有大量营养不良人口。1996-1998年发展中国家的营养不良的人数为7.92亿,营养不良发生率停滞在18%。根据FAO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在2001年5月发布的报告评估,在区域一级水平上,营养不良比例最高的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在过去的30年中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的进展很小。这是对国际粮食市场需求量最大的群体,也是影响我国可进口粮食数量的替代者。
从理论角度来考察,全世界的可耕地大约有32亿公顷,现在已开发的为13.7亿公顷,尚不到可耕地的50%。假设32亿公顷的可耕地全部得到利用,而且复种指数和粮食作物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保持目前的水平,即使收获面积和单产不变,世界粮食总产量也可以提高一倍。
因此,未来单产提高和收获面积扩大的综合作用将使全世界的粮食产量至少达到目前水平的4倍,即104亿吨。按联合国的人口预测,世界人口2025年为82.2亿,104亿吨的总最相当于人均1.27吨;即使人口达到102亿的最大规模,人均粮食仍然在1吨左右,这种人均占有水平仍然超过了目前美国的水平。所以,未来的世界不会出现粮荒。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但仍然严峻的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使国际市场并不能给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较宽松的环境。
世界的饥饿即粮食不安全不在于粮食生产不足或人口的爆炸性增长,而在于贫穷。贫困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排除在世界粮食贸易的市场之外。因为,市场上的商品只能分配给有购买能力的人,而供给和生产由它的价格决定。
1999-2000年世界和我国主粮总产量与口粮消费占总量比例单位:亿吨,%
谷物品种 |
年份 |
世界产量 |
世界口粮 消费量 |
世界口粮消费量占总量 |
中国产量 |
中国口粮 消费量 |
中国口粮消费量占总量 |
小麦 |
1999 |
5.63 |
5.49 |
97.6 |
1.11 |
1.165 |
104.95 |
2000 |
5.77 |
5.45 |
95.3 |
1.01 |
1.176 |
116.40 | |
稻谷 |
1999 |
5.86 |
5.69 |
97.2 |
2.01 |
1.84 |
91.59 |
2000 |
5.80 |
5.70 |
98.2 |
1.84 |
1.82 |
98.9 | |
玉米 |
1999 |
5.70 |
|
|
1.28 |
0.613 |
12.7 |
2000 |
5.70 |
|
|
1.04 |
0.510 |
14.4 |
无论需求如何减少,粮食的市场价格都不会下跌到让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买得起的程度。价格下降只能导致产量减少,而不会导致贫困和饥饿的缓解或消除。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发达国家少吃或不吃畜产品,节省下来的饲料粮也不会转变为穷人的口粮,而只能表现为粮食减产。这是由目前穷人的购买能力和粮食生产的产㈩成本曲线决定的。
从购买国际粮食的国家外汇支付能力来说,我国每年农产品贸易的顺差,就足以进U几千万吨粮食。我国的粮食进口用汇,占我国出门总值的比重历来很低,仅1%左右,1998年为0.396%。若用粮食净进口的用汇占当年出口总值的比率来计算的话更是微乎具微。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的出口总值可能达到5000-6000亿美元,即使根据较悲观的说法,2010年我国需要净进口0.6亿吨粮食,若当时粮食价格比现在上升50%,约需用汇180亿美元,也仅占3%左右。并且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现在和将来都会是双向的,且多数年份是顺差,如1997年是49.5亿美元,1998年是55亿美元。进口粮食用汇是不存在问题的。
国际经验表明,粮食需求的灵活性与人均收入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即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解决粮食需求的灵活性越大。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没有遇到粮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快速增长,扶持粮食生产的经济能力和购买粮食的外汇储备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在处理粮食生产和进口的关系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不会出现在国际市场上无力购买粮食国内又生产不足的情形,以致出现连维持温饱的粮食需求也得不到满足的状况。
2.我国粮食出口将促进国内外粮食互动,从而更有效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2001年5月美国农业部大幅修正对我国国内谷物消费量和库存的估计。由于我国库存的大幅修正,全球小麦和玉米库存也相应地上调,2000-2001年度全球小麦库存上调了40%,由4月预测的1.1361亿吨上调到了].5871亿吨,玉米库存也由4月预测的1.0584亿吨上调到1.5530亿吨,上调了46%。此外,改革以来我国农户也拥有数量可观的存粮。这些为我国粮食的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玉米在口粮消费小的比例很小,在口粮外的玉米剩余量每年都在1亿吨左布。如果把前述的我国现代工业饲料粮中的原料全部看作来源于玉米的话,那么我国每年的玉米剩余量仍然高达0.56亿吨。其主要的流动方向就是出口。
我国粮食出口的目标地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和周边东北亚的韩、日、俄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都不明显,加上我国所处地域和区位等原因,东北亚和东南亚一直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传统出口市场。例如2000年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有74%是出口到上述地区的。并且在缺乏充足的非农就业渠道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的粮食出口是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我国农产品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很大优势,而耕地密集型的粮食大多缺乏比较优势。因此,应积极调整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结构,根据粮食生产的国内和国际比较优势的原则,调“优调减粮食品种和面积,更深入地参与粮食生产的国际分工和更多地开展粮食国际贸易。其次,我国粮食总量中仍有一半多是农民自给自足部分,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虽有84%,但是,主粮消费外购的仅13%,自给自足份额高达87%。在我国广大内地,单位体积重量价值极低的粮食的储运购销等交易费用并非一般农民所能承受。农民自给自足实际成本与具有全球优势的美洲、大洋洲输入粮食价格之间的差价,将使目前我国粮食微弱的绝对优势演变成显著的地区性绝对优势。即使完全放开,短期内我国也不会出现粮食大量进口的格局。第三,我国是个人口和粮食消费大国,这决定着她不仅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接受者,而且,还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影响者。如我国粮食的“郑州价格”。我国大量进口粮食,短期内会抬高同际市场粮食价格,继而抑制我国粮食的进口。第四,从贸易自由化效应看,影响贸易的农业补贴分步取消以后,目前国际市场因发达国家的大量补贴被人为压低的粮价将上升。尤其是粮食生产早就丧失任何优势、与我国一样地少人多的欧洲和东亚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将让出原本由国内供应的粮食市场空间。这样,一向处于负保护状态下的我国粮食,有一个价格上涨的空间和填补国际市场的机会。因此,从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推动我国粮食和非粮食类农产品的出口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