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市场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国际市场的粮食有多大的数量能够和可以进入我国的国内市场,从而缓解国内粮食需求在数量和品种上的缺口;另一个方面,我国生产的粮食能够和可以有多大的数量进入国际市场,保护和支持国内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1.国际市场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的空间
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说,首先是世界耕地资源的硬性约束与人口刚性增长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粮食的需求数量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将会进一步地扩大。在粮食生产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世界粮食市场满足全球人口的粮食消费将会出现一种紧平衡的局面。就目前世界上的耕地资源来说,在南北美洲和澳洲及亚洲的北部还有大量未开发的后备耕地和休耕的耕地。但这种耕地资源的区域分配极端不均,造成了世界上粮食生产区域和消费区域的严重错位,是形成世界粮食不安全的最基本因素。同时,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者的地位。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拥有广阔而肥沃的土地,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加上这些国家长期以来采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粮食生产一直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1996年美国政府取消丁延续数十年的鼓励休耕政策,对增加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0年美国粮食出口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32%,欧盟粮食出口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24%,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和地区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总出口量的72.6%。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粮食市场急剧恶化,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边缘,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从目前世界粮食生产格局来看,南北美洲每年共生产粮食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625公斤;欧洲年产粮食4亿吨左右,人均570公斤;大洋洲年产粮食3000多万吨,人均粮食超过1000公斤;亚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粮食总量最多的洲,有30亿人口,年产10亿吨粮食,但人均粮食只有330公斤,与世界人均粮食持平;非洲是人多粮少的地区,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世界粮食生产的基本格局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的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低。1996年后,由于粮食价格上扬,各国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国际市场上的供应量随即大幅增加。1996-1997年,出于对较高价格的反应,世界粮食产量增加7.5%,5个最大的粮食出门国增加20%c,2000-2001年度,谷物供应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的谷物产量又有大幅度的下降,总产量下降了3%。谷物供应历来过剩的发达国家的产量则略有增长,增长了1.1%。2001年作物年度终结时世界谷物储备为2.879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518亿吨,世界粮食安全系数也从上年的17.9%下降为14.8%。但欧、美等国谷物储备量仍较雄厚,一些人口众多,过去粮食状况不佳的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印尼等国家)200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粮食增产;一些缺粮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又无力向国际市场购买。发展中国家谷物的较大幅度减产和发达国家的少量增产更加重了这种不平衡性,增加了世界粮食安全的区域不稳定性。
从时间序列来说,20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1960-197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提高了30.53%,人均粮食产量提高了8.29%。1970-1980年总产量提高了25.53%,人均产量提高了5.11%。进入80年代以后,全球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粮食实际价格持续下降。1980-199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又提高了22.93%,人均产量提高了6%,而且这10年间世界谷物收获面积单产提高了24.91%。农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幅度地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成本,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牛产力和粮食的总产量。这为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