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玉米流通市场构建及现货走势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1-04  

11月3日消息,吉粮集团副总经理袁维森首届全国玉米产销衔接会上做了关于玉米流通市场构建及现货走势的分析报告,  其中主要涉及无外乎新形势下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之路;在生存环境和经营条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条件下,粮食市场的开放和粮食流通的放开对粮食企业的影响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的专题.

     市场是流通的关键,流通决定生产。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动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目前,单就我国农业而言,流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人们虽然找到了产业化带动大农业生产的可行途径,但是产业化的出口在哪里?决定生产的流通市场发育如何?怎样构建?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就我国玉米流通市场构建和现货市场走势,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我国是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占有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玉米占我国粮食产量的1/4左右。在主产区,玉米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玉米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之一。

     玉米经济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战略问题,其战略起点和竞争基础来自于流通市场的构建和流通主体的培育,玉米经济的内涵,是将粮食上升为流通商品和加工原料,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产业化方式解决“三农”问题,提高玉米附加值,以流通促进农民专业化组织的发育,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对于农民而言,"多予"、“少取”,只是一种国民待遇意义上的基本保护,“搞活”,依靠市场带动农民致富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不解决市场问题,农业产业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必须站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高度,构建玉米流通市场体系,从解决流通入手,提高中国农业和中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而就当前来看,由于流通组织落后和区域交易中心的缺失以及政策调控的滞后,使得中国玉米和大豆、石油、铜等战略性商品一样,作为“中国因素”和“中国需求”在国际定价体系中,虽然被关注和利用的程度越来越大,但主导市场的“中国价格”却始终没有形成,缺乏国际话语权。从市场建设方面看,我们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观念落后,创新意识、风险意识不强。从政府层面看,积极主动运用市场化理念,推动市场形式创新,培育新兴市场,应用现代市场手段,组织流通,带动生产的实际举措不多;从企业经营层面看,一些企业经营者仍专注于分政府行为的羹,尚未认识到现代市场工具的作用,尚未学会如何向市场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市场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远远不够。

     二是市场组织形式不健全。发达国家的粮食市场,一般都有现货市场、中远期现货合同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三种类型。而我国的粮食市场中,粮食期货市场品种较少,监管限制较多,规模不足,成交额仅十几万亿元;以电子商务技术支持的大宗商品批发市场起步艰辛,其专业价值虽初步显现,但发展缓慢;三是现货市场多数以政府粮食拍卖维持生计,交易手段、基础设施均较落后,市场公共产品属性过重,处于官办状态,体制落后。

     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了我国粮食流通不畅,交易成本高、履约率低,信用风险大,交易信息不对称。时至今日,传统的一对一现货交易仍占较大比重,运用期货和电子商务手段依然较少。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大宗商品虚拟经济额一般为GDP的十倍以上,而我国三家期货交易所和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交易额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商品交易成本也比发达国家高10-20%。特别是由于流通市场体系不完善,使得我国粮食流通企业缺乏有效的运行载体,多数粮食企业举步维艰,培育和带动农村组织更是奢谈。

     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市场的培育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和社会无形的手相互促进,加快推进。既要积极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兴办粮食市场,使粮食市场建设由政府行为向市场、企业行为转变,又要在改造传统现货市场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创新,尤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领域、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信息技术时代,要以开明的扶持态度发展边缘化的新兴市场组织形式,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应中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和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从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造传统现货市场,在网络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新型物流方式支持下,建立新型流通市场,为玉米供需双方提供均衡有序的购销渠道,缩短交易时间,降低流通的社会平均成本。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以期货市场为先导,以现代流通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综合、中立、开放、有序的现代化粮食市场运行体系。

     首先,要大力发展期货市场,着重强化期货市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两大功能。要改变期货市场博弈力量不均衡,产业参与力量不够的现状,特别是要推动处于粮食流通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改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突破来自于政府监管和金融限制的双重约束,使期货市场随着产业的不断进入,“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功能不断提升。

     由于期货交易的高风险性和高专业性,现有的粮食生产者和分散的粮食企业,很难进入。在西方大部分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者主要是大农场主,他们可以直接进入期货市场。但在我国,粮食生产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粮食企业规模也都不大,缺乏资金、人才和操作技术,不具备进入期货市场的条件。通过整合粮食企业和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资金和人才,以现货为基础,形成统一的类似商品投资基金形式(政策条件成熟时,可向商品投资基金转变)的期货经营组织,是一条可行的办法,但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看,目前,也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因此,在期货高端市场和农业生产之间培育新型现货市场,并通过这种市场的连接和过渡,衔接产销,从而服务于期货市场,促进期货市场功能的实现,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

     第二,要改造提升传统的现货市场,从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大力扶持和推广现代适用的“批发市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现代流通,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完美组合,不同的市场组织形式,对流通起着不同的作用:现货市场为流通提供了现货基础,具有金融属性又服务于产业的期货市场为流通提供了“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工具。而如何实现流通的根本目的,使迂回变成直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买和卖”的顺利“交割”,达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到商流的完美统一,从当前看,只有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流通组织形式能够担当起这一使命。

     作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电子商务,如何应用于粮食经营,要从粮食市场建设的实际出发。粮食行业是集中度较低的行业,粮食商品是市场主导型的大宗商品,既不能厂家主导,又非商家主导,最适于走批发市场的路子,把网络技术应用到批发市场,把现货批发市场虚拟到网络空间,再通过交易办法创新、结算制度创新、物流资源整合,既确立一整套虚拟和实体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批发市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在应用这一解决方案方面,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期效果。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制企业,该市场以中国玉米市场网为交易依托,一是通过采用撮合成交机制,彻底改变了传统现货市场买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对一”的交易摸式,使交易方式变成“一对多”以及“多对多”,降低了交易客户的选择成本,使买卖双方的交易价格更加趋于合理,打破了空间界限。只要拥有一部计算机终端,场内场外均可上网交易,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时间;二是以符合物流规律、方便交割为原则,组织了专业的物流服务队伍,确立了适量的物流交收仓库,并整合了铁路、港口等相关资源,使交割更为便利,体现了电子商务现货市场的本质特征;三是采用中远期合同交易方式,交易商在网上可以提前订购和卖出货物,并可以进行电子合同转让,这不仅给客户提供了灵活方便的交易服务,更为客户提供了跨期套利,赚取时间价值的机会;四是积极探索结算融资方式创新,通过仓单抵押等办法,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还通过网上结算、货物定金、结算准备金由主办银行封闭管理等办法,不断推进结算服务产品创新,大大提高市场公信力。五是发挥互联网优势,为农民传递信息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在此方面,市场已在辽宁和吉林开展了较好的尝试,这一举措体现了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培育农村经济组织的本质要求,将使市场的建设更符合国情,更贴近农民,更利于流通。目前,批发市场年度成交额已达600亿元,库存流转量平均在60万吨左右,市场的发展也已具备了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在国家颁布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和吉林电子交易中心颁布的“吉林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中,对该市场的交易办法以国家和省级标准形式予以了肯定。该市场的成功运作,标志着我国粮食市场的业态形式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另外,在努力推动以上三种形式市场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粮食物流资源的整合,加快粮食流通龙头企业的培育,改善粮食进出口管理方式,支持进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粮食流通,调剂国内粮食余缺,尊重中国玉米南进北出流通格局的形成规律,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接轨,要推动区域粮食交易中心的形成。吉林省应充分利用玉米资源优势,以龙头企业为骨干,推进新兴市场建设,与大连一道把玉米资源优势和集散优势有效整合,形成大连、长春玉米轴心经济带,把玉米生产中心上升为玉米信息中心、交易中心、融资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在政府推动和社会共同努力的同时,为使现代交易市场建设更加顺畅,作为市场兴办者自身,还要注意培育“先做事、后赚钱”的经营理念,让社会分享第三利润源泉,注意以现代思维习惯和行为特征指导管理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具有一定游戏规则的期货市场和现代大宗商品批发市场,更应该倡导简约化和柔性化,使其规则公开、透明、简捷、清晰,博弈因素更为简单,极大地方便交易。同时,要依据市场的刚性规则为客户提供柔性化、个性化服务,切忌交易的组织者以规则为说词,“管”字当前,要以依据规则管理转变为依据规则服务,“服”字为先,建立人与规则相结合的有机系统,释放人对于规则积极意义的放大作用。

     作为粮食流通主体的粮食企业,也一定要学会运用市场工具规避风险,获取盈利机会,要善于运用新兴市场方式,减少交易环节、堵塞交易漏洞,把“毛巾”里的水拧干,向成本要效益,并借此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总之,粮食流通市场的构建是件紧迫的事情,既有其经济价值,也有其社会意义,既需要市场行为的主导,也离不开政府行为的推动,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尤其是我们粮食业界同行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希望我们的同行们在推动市场建设的同时,学会利用市场工具,淘出我们需要的那一桶金。能否如此,同时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对信息有效综合,对供求理性分析,对市场走势正确把握。

     接下来,分三部分为大家报告另一方面的内容:2004/05年度中国玉米市场走势分析。

     一、对2004/05年度中国粮食供需状况的基本判断

     我们对2004/05年度国内粮食供需状况的基本判断是:在政策、气候和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4/05年度国内粮食新增供给量(为当年产量和年度内的粮食进口量的加总)同比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国内粮食供需局面随之将出现改善。

     2003年10月国内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后,国内粮油市场的供求问题再次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期间,社会各界关于“国内粮食供求关系拐点是否已经出现”以及“拐点峰值可能持续的时间”等问题的讨论一度炙手可热。

     为保证国内粮食供给能力保持在合理的水平,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重大政策措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亿亩以上,提出了2004年粮食产量要恢复到9100亿斤的生产目标。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正常年景一般全国受灾面积3亿亩左右,2004年受灾面积1.5亿亩,单产大幅度上升。2004年国全国夏粮产量达到了10105万吨,比上年增产粮食486万吨,早稻产量3300万吨,比上年增产400万吨,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完成年初设定的9100亿斤的粮食生产目标不成问题。目前国内一些分析机构甚至乐观的预测实际粮食产量可以达到9400亿斤,秋粮3.34亿吨,比上年增产3000万吨。

     国内粮食年度内新增供给能力提高,和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快的恢复,对于实现2004/05年度及其以后时期全国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 2004/05年度国内粮食供需状况具有以下五个新特征,这些新特征对于本年度粮价走势将有重大影响。

     特征之一:是2004/05年度国内粮食产量从总产到分品种产量均同比增长,与2003/04年度总产量和分品种产量均同比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其中小麦产量9200万吨,增产550万吨,稻谷总产1.82亿吨,增产2200万吨,玉米总产1.26亿吨,增产1000万吨,大豆1900万吨,增产350万吨。

     特点之二:是2004/05年度国内分季节粮食产量均增长。从历年国内农产品价格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看,在夏粮和秋粮产量同方向变动的年份,市场价格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

     特点之三:是2004/05年度粮食主产区不存在明显的粮食供应短缺问题,而2003/04年度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华北的河南和华东地区的江苏、安徽等主产省某些粮食品种产量和供给能力都同比降低(例如2003年黑龙江省稻谷产量同比下降8%,安徽和江苏两省份稻谷产量同比分别下降了27%和18%。河南省2003年玉米产量同比下降了36%)。今年多数地区普遍增产,仅东北三省一区增产4000万吨,预计在2004/05年度阶段性区域性供需失衡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将降低。

     特点之四:是2004/05年度国内当年粮食产量仍不能满足当年消费量,产销缺口预计2000万吨,但产销缺口比2003/04年度缩小3400万吨,其中:小麦缺口1200万吨,稻谷缺口700万吨,比去年缩小2000万吨,玉米如不考虑出口因素,供大于需800万吨。根据测算,我国粮食库存水平自2000/01年度起开始下降,并在2003/04年度出现了最大的降幅,预计在2004/05年度其同比降幅将明显缩小。当年产量加上结转库存,总量处于供求平衡阶段,其中玉米小麦库存较为充裕,稻谷相对薄弱。

    

     供需关系是决定价格变化的基本和长期的因素。2004/05年度我国粮食供需状况较为明显的改善,上年度供给紧张的形势有所缓解。同时2004年冬小麦的播种状况良好,播种面积预计将继续增长,2005年玉米、稻谷等品种播种面积同比增长的形势也较为明朗,正常年景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增长,因此下一年度国内粮食供需状况将继续好转,供给形势的持续改善将对价格形成较为长期的压力。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当前国内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当年粮食产量仍不能满足当年需求量,运输(物流)问题、区域性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相互作用将逐渐加大。因此粮食价格不排除出现短时间的、区域性、品种结构性的价格波动的可能性。

     二、对2004/05年度中国玉米供需状况的基本判断

     1、对2004/05年度中国玉米供需状况的基本判断是:本年度玉米供需状况无论从全国范围看,还是从区域性范围看,都将较上年有明显改善。

     根据目前对2004年玉米产量的预测,预计在2004/05年度,我国新增玉米供给量(当年产量与进口量之和,不含库存)约为1.26亿吨,同比增长约9%。预计年度内的国内总需求量为1.18亿吨(不考虑出口),同比增长3%,在不考虑出口的情况下,当年新增供给量可以满足需求量并有部分盈余,如果将本年度玉米的出口量预测值放在500万吨的水平,则全年度的玉米总需求量约为1.23亿吨,仍有少量盈余。

     2、在2004/05年度国内玉米总量供需关系改善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年度内玉米的区域性供需关系也在改善,突出表现为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产量增长,供给能力提高,并导致该地区用粮单位对东北产玉米的依赖程度降低。

     在2003/04年度,受河南省玉米产量同比下降36%的影响,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产量和供给能力大幅降低,而同期当地玉米需求同比增长,产需矛盾促成期间该地区用粮单位对东北产玉米的消费需求同比增大,依赖性增强。期间受玉米出口大幅增长、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运力紧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玉米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预计本年度出现上述局面的可能性将减少。

     三、对2004/05年度中国玉米价格走势的基本判断

    

     对价格的预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由于各分析机构对市场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把握程度存在差别,因此对未来市场价格走势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在此,我仅就未来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可能出现的一些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做一简单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玉米将与国内整体粮食市场一样,呈现“需求主导型”的买方市场特征。

     今年国内包括玉米在内的所有粮食品种产量均同比增加的局面,不但改善了2004/05年度国内粮食市场的供需状况,同时也使本年度粮食市场供需格局和价格形态由上年的“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

     需求主导型的市场格局主要呈现买方市场特征,商品价格多体现为季节性的变动特征。具体到农产品市场上,一般表现为市场价格会在新粮上市时下跌,而在上市高峰期过后上涨;而供给主导型的市场格局多呈现卖方市场特征,商品价格的季节性变动特征不显著,更多的体现为反季节特征。具体到农产品市场上,一般表现为市场价格会在新粮上市时随市场抢购行为的出现而上涨,而在上市高峰结束后,价格上涨势头仍会得到持续。预计今年玉米收购市场将更多的体现需求主导型特征。

     第二、玉米价格的区域性特征会较为明显。

     根据我国玉米的生产和消费实践,大致可以按照玉米供需的盈余状况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和西北供需平衡有余区”、“华北黄淮阶段性平衡区”,以及包括“西南地区”和“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在内的“供给不足区”三大类型。

     在2003年以前,华南地区作为玉米主要销区,其玉米价格一直处于全国最高水平,是国内玉米价格变动的重要风向标。但是进入2004年后,随着华南地区玉米供给量在连续性上的不断增强(主要是从东北港口增加了大量的到华南港口的装运玉米的定期班轮),当地玉米的供应稳定性明显提高,玉米的价格波动程度也随之降低,价格的稳定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华南地区玉米价格在国内玉米市场上的风向标作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在2004年表现的较为显著的另一个玉米消费区域是身处华北黄淮地区的山东省,该省的玉米深加工工业、饲料业和养殖业在全国均处于龙头地位,玉米需求量逐年增加,并且已经发展到当地玉米产量不能满足当地需求量的程度,山东省已经从过去的玉米产区蜕变为销区。这种变化使山东省的玉米价格开始在一定的时期替代了华南玉米的风向标地位。预计在2004/05年度中,山东省玉米消费和玉米价格在市场的重要作用还会进一步加强,并使国内玉米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征。

     第三、玉米出口状况对未来价格走势有重要影响。

     在当前国内玉米的基本供需形势下,出口一定数量的玉米,有利于保持国内玉米价格的稳定和减轻玉米主产区的库存压力。进入2004年以来,玉米出口对国内玉米价格拉动的作用明显减小,受国内玉米消费不振的影响,玉米价格从高点回落后一直没有出现市场期盼的回升行情。如果未来玉米出口继续难有大的增加,则价格下跌的可能性很大,东北玉米主产区将面临较大的收获压力。国际船运费持续上涨,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国内供求需要缓解,使得中国玉米出口,后期存在较大机会和可能。玉米出口,将对价格有所拉动。

     第四、玉米收购价格的逐步探底,为价格上行提供了空间。

     目前新粮已经陆续上市,社会资金参与收购热情不高,一些企业也在观望,比照其他粮食品种的收购价格,分析历年来粮食价格波动规律,我们认为玉米价格已经结束深幅下挫,临近底部,正是经营企业进入的时机,春节过后,价格有望回升。随着玉米消费旺季的到来,玉米价格会逐步走高,预计明年二季度会加速上扬。

     以上所作的预测,只是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对粮食供求整体状况做出判断,对未来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趋势性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列举的数字不见得十分准确。因此上面的分析和对未来市场的看法,只能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只能作为参考。由于存在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粮食企业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市场风险,并且善于抓住市场机会。正如吉粮集团董事长刘宪鲁先生所言:“粮食经营,应该准确把握供求总量与市场机遇的关系”。的确如此,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式的,艾略特的波浪理论和大量实践都告诉我们,粮食市场风险和机遇常在。因此,如何在判断总体趋势的前提下,抓住不同阶段的市场机遇对粮食经营者来说是十分关键的,祝愿我们在座的各位业内人士都能勤于实践、苦心修炼,学会控制风险,把握机遇,达到“物我两忘,与市场共振”的经营境界。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