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行业供应链的组织形式
粮食行业供应链应由四种基本组织组成:消费者、粮食使用企业、粮食仓库(粮食购销企业)、粮食生产者。在这条供应链中,产业化农业企业的订单是供应链的驱动力。粮食仓库根据订单(包括用粮的数量、质量和供应时间)向农民收粮。最终,整个供应链实现为订单采购的流程。
处在粮食供应链上的几个环节是:农民(农场)、粮食仓库(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消费者。供应链的根本驱动力是消费者的需求,产业化农业企业根据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估计、预测,形成生产订单,采取“订单农业”或“期货”的形式跟农民约定粮食的品种、质量和数量。
粮食产业供应链的类型
对于一条供应链来说,确定其类型,特点很重要,这决定着供应链上的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策略的选择。
粮食具有自身特点:第一,粮食属于低附加值的大宗商品,这决定粮食供应业务边际利润低;第二,由于粮食是日常必需品,其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说,粮食属于功能性产品。功能性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粮食产业供应链应属于有效性供应链。这种供应链的目标就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供应的低成本、高稳定,也就是说,粮食产业供应链上的客户基本需求是在尽可能低的成本下,能及时、可靠的获得原料供应物流服务。因此,供应链设计的目标为: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尽可能的降低物流供应成本,同时保证物流服务提供的稳定、及时、可靠。具体讲,粮食生产者要通过规模种植,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粮食仓库通过粮食物流的合理组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生产企业通过规模生产、销售,降低供应成本,保证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
粮食行业供应链的核心——产业化农业企业
在整个供应链中,生产企业连着消费者和粮食生产者,它一方面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另一方面承担着整个供应链的驱动。产业化农业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水平越高,其对整个供应链的动力越大,生产成本越低,对市场的拉动力越大,越能保证供应链的平稳运行。所以说,产业化龙头生产企业是抓好粮食供应链的关键,必须大力发展。在供应链推广过程中,培养、催生一大批龙头加工企业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企业具有规模小、产业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具有全国性品牌的产业化农业企业还很少,必须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着力培养一大批粮食加工企业。
粮食仓储企业在粮食行业供应链中所应担当的角色
由于粮食生产的地域性和消费的全域性决定了粮食物流在粮食行业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而这个作用理所应当的由粮食仓库(购销企业)来承担。粮食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粮食商品的特殊性、重要性和自身的生化特性决定了粮食物流较其他商品物流具有更高的技术要求。粮食物流的量大、时间性强和自身的特性要求粮食商品的实体运动有配套的设施,包括粮食仓库,输送设备、专用运输设备、装卸设备及物流的跟踪服务,这就是粮库的强项。
粮油加工企业生产:是连续性的,而粮食收购却是季节性的;粮食生产是地域性的,粮食消费却是全域性的;粮食生产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粮食消费却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粮食季节收获、全年使用、生产周期长、数量、价值低的特点,粮食流通中必然产生库存,仓储企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加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加工、销售领域,对自己不占优势的原料采购、供应外包给大型仓储企业。伴随着大型加工企业的发展,必然出现大型的仓储企业为其服务。
仓储企业首先可以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推动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催生大型农场、农民种植户的出现;其次,可以收储、存储粮食,解决农民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另外还可通过现货、期货两个市场均衡、稳定地获得粮食,为生产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解决粮食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仓储企业追求零库存管理的思想应该同粮食生产的特点结合进行,不能盲目减少库存,一定时期只能用库存来解决供应的不稳定问题。
订单农业是农民在粮食行业供应链中存在的主要形式
为了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解决整个供应链的平稳问题,整个供应链都应该体现订单拉动的思想。订单农业是农民在供应链中存在的主要形式,巾场需求信号通过订单的形式最终传递到农民手中,成为他们生产粮食的导向。这样才能避免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才能保护好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保证粮食行业供应链的整体平稳运行。目前,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今后要以成立农民协助组织、推动合伙制的农场生产为主要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运作单元规模水平,保证农业生产的大发展,确保粮食供应链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