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参考:油价上涨刺激玉米乙醇需求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0-28  
    虽然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将美国玉米产量预测大幅上调至116亿蒲式耳,较去年历史记录大幅增加15亿蒲式耳,但CBOT玉米并未持续走低,反而在构筑圆弧底,这显示目前价格存在较强支持。今年国内棉花、燃料油和玉米期货相继上市后均出现下跌,但玉米期价在低位调整最为迅速,这显示看多主力资金正在悄悄建仓。而从近日盘面看,异动明显,结合全球玉米循环周期以及玉米新增需求看,笔者认为,短期内玉米期货可能爆发一波上涨行情。

    油价上涨刺激玉米乙醇需求

    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使生物燃料开发和使用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焦点。1979年,当第二次石油危机来临时,美国国会为减少对进口原油依赖,从寻找替代能源角度出发,建立了联邦政府"乙醇发展计划(使用E10,减免联邦税)",开始大力推广使用含10%乙醇的混合燃料。之后,美国燃料乙醇产量从1979年3万吨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500万吨,预计今年将达到1000万吨。

    我国政府也于2002年制定了以陈化粮生产燃料乙醇的政策,要求将燃料乙醇按一定比例添加到汽油中作为汽车燃料,并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推广示范。今年2月份,又从有关部门传来消息,除已批准5省外,湖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区也将进行乙醇汽油使用试点。从目前的趋势看,2005年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据专家介绍,3.2吨至3.3吨玉米可生产加工处1吨燃料乙醇。目前我国玉米燃料乙醇年产量约为130万吨,按1:3.20计算,全年生产燃料乙醇所需玉米约416万吨,约占全国玉米产量的3.7%左右。这仅是先期推广的5个省的消费量,若在全国推广,保守估计也将增长50%,也就是约200万吨玉米。

    可见,随着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国内两年多来技术进步,中国玉米乙醇工业消费将出现实质性变化,需求很有可能在此次非政治因素导致的石油危机背景下迅速增长。

    燃料乙醇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过去乙醇汽油难以大面积推广,其原因主要在于乙醇汽油成本较高,但原油价格上涨到50美元以后,乙醇汽油已具备成本优势。生产1吨乙醇汽油,加工成本约在770元左右。国家规定乙醇汽油价格与同标号汽油价格一样,扣除770元/吨加工成本,按照每吨乙醇消耗3.2吨玉米计算,原料玉米价格只要不超过1308元,乙醇汽油就具备成本优势。这个价格较北方港口三等玉米均价每吨高出108-128元,也就是说,目前厂家生产乙醇,每吨可以获利108-128元,已接近油脂行业在压榨利润中等偏下时的收益率。

    因此,只要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继续动荡,并导致全球原油价格持续居高不下,且未来5年内不见根本好转,则投资乙醇加工行业可获得较好长期回报。而从反恐战争发展态势以及中东地区冲突双方矛盾看,未来几年内,国际政经局势难以发生根本好转,这已成为全球政治家和民众共识。因此,从长期看,全球乙醇汽油需求将会以超出目前市场预期的速度迅速增长。

    CBOT玉米底部构筑完毕

    据江恩几何理论,一个下跌趋势或上升趋势是否结束,可从波浪内部结构进行判断。江恩认为,若下跌或上升过程中所出现的次级波动幅度与总波动幅度之比符合0.33、0.67或0.25、0.5和0.75系列,则市场极有可能已运行完整个趋势波动幅度,行情随时可能逆转。对于CBOT玉米连续合约来说,从4月5日高点335.4下跌到10月12日的低点197.0,跌幅达138.4美分。其江恩波动比率系列对应波幅分别为45.7、92.7、34.6、69.2和103.8美分。只要从最高点下跌到局部低点,或从局部高点下跌到最低点波幅中有1-2个接近上述波幅,则10月12日所形成低点就有可能是一个大级别底部。事实,从4月5日下跌到5月21日以及从9月1日下跌到10月12日,均下跌48美分,非常接近0.33比例波幅45.7,由此据江恩几何理论可以推断,10月12日低点很有可能是从4月5日高点下跌以来的极限调整位。

    江恩特别指出,如果低点是在重要循环周期时间之窗内形成,则时间和空间将形成强烈共振,行情出现逆转可能性将大增。而从4月5日下跌到10月12日为6个月零8天,是江恩周期理论中最重要循环周期3个月的两倍左右,由此可判断,10月12日低点应是大级别低点,从该低点产生的反弹将大于下跌过程中的任何一次反弹力度。

    根据上面技术面分析,并结合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对用玉米生产的乙醇消费产生深远影响,笔者倾向于认为,全球玉米价格即将转强,至少会出现一波超过30美分以上的反弹行情。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