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报告分析,自今年4月份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来,时间已过去半年。本轮宏观调控在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面临能源、运输仍然十分紧张,资金出现体外循环隐患,土地征用解冻后投资是否会快速反弹等矛盾和问题。应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一阶段宏观政策应做哪些调整,参加调查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宏观调控应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宏观政策应定位在总量关系上,不要干预结构。在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年初选择适当时机提高利率,可以通过小幅升息(如升息0.5%)来消除升息预期,或通过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做一配合操作,使宏观政策松紧度不变,调节微观主体行为。
二是警惕货币资金体外循环可能带来的危害;进一步放开货币市场,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适度放开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加快利率自由化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步伐。
三是降低国债发行规模,减少政府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增加中西部地区公共产品的投资,主要是增加对中西部农村教育、公路、医疗的投资,逐步减免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杂费。
四是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加强宏观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宏观政策的落实能真正产生联动效应。
五是鼓励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降低汽车消费税率,鼓励经济型轿车消费增长;应对粮食涨价,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给予一定的食品补贴。
六是降低实际税率,采取措施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调整税收结构,提高个人所得税,降低企业所得税;出台燃油税政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制约日趋显现。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土地、能源(尤其是石油)和水资源的紧缺尤其显著。为缓解资源压力,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土地。一是推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市场化和货币化进程,规范土地交易行为,确立土地出让市场竞价原则,培育土地市场公平交易的环境。确保土地征用程序制度化、透明化。二是区分农村和城市土地改革路径,鼓励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适度集中,建立“土地银行”,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以“信贷”的方式出租,实现土地资本化和土地的集约经营。对于城市化的用地,由“土地银行”按级差地租向土地的最终使用者收取租金,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者可以获取土地增值收益。
第二,关于能源。一是宣传上倡导、政策上支持能源的节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果。如采取开征汽油税,加快公车制度改革等措施。二是放开石油开采准入限制,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回落时增加进口和储备原油。三是加快核电站的建设和技术开发,取消私营电厂上网售电的限制,解决电力紧张的局面;逐步减少煤炭开采量,增加天然气的产量;加快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四是加快三峡、西气东送重大工程建设进度,调节我国能源不平衡的状况。
第三,关于水资源。一是适当提高水价并实行差别定价,促进水资源的节约;打破市场垄断,鼓励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领域的私人投资。二是北方多种草,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并从科技方面解决水的循环使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