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政策 » 正文

通胀预期多虑 宏观调控不应调低粮价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0-1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七八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2个月比去年同月上涨5.3%,而导致CPI上涨的主要因素——8月份粮食价格竟比去年同期上涨31.8%,这无疑加重了人们的通胀预期。

    但笔者认为,在现代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中,粮价上涨不大可能加剧通胀。而且,从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看,粮价适当提高,房价和汽车等价格降低,才是合理的。

    宏观调控不应“调低”粮价

    其实,过去几年我国一直苦于粮价过低和粮农增收过难。2002年三种粮食保护价与1997年的高峰值相比,下降了25%左右;市场价与1996年的高峰值相比,下降了40%左右(降幅最大的1997年,稻谷每斤下降0.13元,小麦下降0.11元,玉米下降0.14元)。如果按每年农民通过两个渠道出售3500亿斤商品粮(2000年、2001年、2002年保护价收购量分别为2000亿斤、1800亿斤、1300亿斤左右),并分别以1996年的市场价和1997年的保护价为价格基数累进计算,价格下跌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2500亿元以上,主产区农民损失尤其惨重。

    由于粮食过剩,国家财政用于粮食保管费用、利息和价差亏损补贴(移库、陈化粮抛售、军供)等方面的支出不断上升,负担沉重。2002年粮油补贴高达710亿元,其中农发行利息120亿元,政策性价差亏损131亿元,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费用补贴90亿元,保护价粮食的库存费用补贴约68亿元。在国家财政补贴不断增加的同时,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挂账仍在增加,1998年6月1日到2003年3月31日,新增挂账约450亿元。

    所以粮价上涨应该是政策追求的目标。其益处有二:一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协调城乡利益关系;二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1996年~2002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了3326元,增幅达76%,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却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农民收入只增长了550元,在较低的基数上增幅仅有28.5%,这二者之间很不协调。另据有关业务部门估计,去年八九月份保护价粮食库存3200亿斤,每斤平均价差0.146元,潜亏460多亿元,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目前粮价的上涨就意味着“潜亏可以不亏了”,赚回来的这笔钱比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减免税的总量还多。如果今年下半年能把市场粮价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之上,不仅农民可以继续得到好处,而且国家也可以不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

    调控总量与结构以稳定供求关系

    事实上,今年5月至6月粮价环比下跌了0.5%,因此不能不担心的是,秋粮上市后,粮价有可能会持续下跌,并成为宏观调控总体成功后不得不面对的新难题。现在给农民粮食直补,每亩地平均不过10元钱左右;而按9亿农民生产9000亿斤粮食计算,粮价每下跌一分钱,农民的损失也接近10元。

    当然粮价上涨,消费者会相应地增加一些支出,但这一数额非常有限。根据笔者的计算结果,2002年城市居民粮食消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3%,贫困户占8%。去年秋季以来,城市居民对粮价上涨反应较为平静。

    从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看,粮价适当高点,房价和汽车等价格低点,才是合理的。现在不少人担心通货膨胀,其实今年上半年CPI上涨是温和的。粮价上涨本身构成了CPI上涨的主要部分,但传导效应并不明显。在现代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中,粮价上涨不大可能加剧通胀。

    粮价变动说到底是供求关系的反应,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从三方面使之趋于稳定。首先要调控总量和品种结构,要有总量和品种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避免因粮食过多或过少而陷入被动。这在两篇文学作品叶圣淘的《多收了三五斗》和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中都有生动的描述。其次,粮价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去年粮价之所以迅速上涨,与社会心理的变化有极大关系。因此,政府在发布关于粮食供求关系的信息时一定要谨慎。第三,要做好政府“托市”的准备。在托市时,应先利用储备粮轮换收购,因为储备粮食收购轮换是单一的政策性业务,不会发生像国有粮食企业过去那样把经营性业务冒充政策性业务而赚取差价的现象。在轮换收购时,最好采取“价补分离、同时结算”的方法。“价补分离”就是储备粮公司按市场价收购,财政部门按收购数量将价差补给农民;“同时结算”就是收购部门和财政部门在收粮时合署办公,把收购价和价差补贴同时支付给农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