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大商所召开期货市场与玉米产业发展会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9-30  
    编者按 日前,大商所在大连召开“中国粮食高层论坛(2004)——期货市场与中国玉米产业发展报告会”。吉林省省长洪虎、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李希荣、国研中心农村部研究员程国强、黑龙江省农委主任李嵘、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祝业辉分别从吉林玉米经济发展、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国际玉米贸易、黑龙江及吉林玉米生产形势等方面做了精彩演讲。证监会主席助理汪建熙出席了报告会,大商所副总经理郭晓利和曲立峰分别主持了报告会。为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形势,把握农产品期货投资机会,在此我们特将部分嘉宾发言内容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李希荣: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

     在金秋收获的季节,玉米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这是期货界期待已久的喜事,也是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大事。玉米的上市,标志着我国农产品期货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将对玉米产业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十分关心期货市场的结果,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地方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也是大连商品交易所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去年10月和今年2月粮价出现了两次大幅度上涨;二是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供求趋紧的情况;三是个别粮食品种供求矛盾凸显;四是粮食库存下降较快。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的粮食供求形势正在由过去的供大于求向供求趋紧转变。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

     其一,实行直补政策,今年从粮食补贴中拿100亿元直接补贴主产区种粮农民。第二,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在前年对大豆、小麦实行良种补贴基础上,今年将补贴范围扩大到水稻和玉米。第三,对购置大型农机具实行适当补贴。第四,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从今年开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率,五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今年首先取消了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农业税。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税税率降低三个百分点,其他省区降低一个百分点。第五,对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第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思路是,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直补种粮农民,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第七,加强土地管理、严格保护耕地。第八,控制农资价格过度上涨。

     中央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今年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的转机,夏粮、早稻、秋粮已季季增产,全年确定的500亿斤的目标将超额完成。

     在这样背景下,玉米期货的上市交易将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从国际角度看玉米风险管理战略

     一、谁主导国际玉米市场

     究竟在国际玉米市场上谁是主导者?2003年世界玉米产量6.3亿吨,超过大米(5.8亿吨)、小麦(5.5亿吨),是最大的粮食产品。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亚洲等经济增长活跃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玉米产量有可能进一步增长。美国现在年玉米产量大概是2.5亿吨,中国1.2亿多吨,巴西4000多万吨。美国玉米占世界总产量的42%以上,中国占19%-21%,巴西7%。全球玉米出口每年大约7000万-7500万吨,主要集中在美国,出口约占世界的56%,中国2003年占13%(其他年份份额较小),阿根廷11%。显然,美国是全球玉米市场不可动摇的主导者。值得重视的是,世界玉米生产和出口的高度集中,加上大粮商的垄断性经营,有可能增加风险控制的难度。因此必须关注国际市场风险的控制问题。

     玉米进口需求主要在日本,每年1500万-1600万吨(占18%),韩国目前进口已达1000万吨体来说,玉米进口市场结构变化较快,而且分散,这也是导致风险管理不确定的重要因素。

     二、国际玉米政策与风险管理

     目前的国际玉米政策,由WTO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框架所管理。尽管10年前乌拉圭回合达成了农业协定,但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不公平的国际玉米贸易环境。对农业提供巨额补贴仍然是目前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美国、欧盟等还将过去属于黄箱政策的补贴措施,转化为绿箱措施支持,由此会继续刺激农产品生产,增加出口。国际农业补贴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恶化。OECD估计,美国2002年对玉米的补贴达68亿美元,玉米产值中25%来自政府补贴,每吨补贴20美元(2000年达37美元)。

     不公平的国际玉米政策增加了玉米生产国风险管理的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美国玉米国内高补贴政策的溢出效益。美国政府的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补贴等,为其生产玉米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严密的收入风险控制体系,但严重扭曲了国际市场价格,对我国农民非常不利。第二,不公平的出口竞争政策。美国为支持玉米等农产品出口,实施出口信贷政策,也成为扭曲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第三,对世界粮食贸易的垄断经营。美国在多哈谈判中极力反对国营贸易,要求全面实现粮食自由贸易,我认为其深刻的背景是因为美国拥有能够垄断全球粮食贸易的4-5家跨国粮商。对于只有中小粮食贸易公司的中国和其他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任何粮食贸易组织或管理方式,都被认为与美国模式相冲突,有可能受到指责。对中国市场来说,这些跨国公司的垄断经营,是国际市场风险的主要转移途径。今年的大豆危机应该可以作为佐证。大家知道,南美大豆90%的出口由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控制,中国95%的大豆进口也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因此,当中国进口南美大豆时,也要由CBOT决定价格行情,或者需要由CBOT进行风险控制。一旦出现风险,中国市场由于缺乏跨国风险管理工具,就不可避免受到危害。

     农业产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因此风险不可避免,既有市场风险也有自然风险。国际经验表明,市场风险应该通过期货市场和政府政策工具来规避;而自然风险则需要成熟的保险制度。但这些在中国都非常缺乏,所有的风险都可能由农民、加工企业和贸易商来承担,这极不利于玉米产业的发展。因此,从现在起要对开放背景下的国家风险管理给予战略上的重视。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城市人口达3.5亿,相当于欧盟扩大后的人口总数。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土资源不足问题是今后我们必然的战略选择。但要重视农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管理。一般来讲,进口量占国内市场流通量比率的高低,有可能影响风险控制难易程度。国内经验似乎已经验证,进口量占国内流通量的15%-20%以上,如大豆、棉花等产品,风险控制的难度就较大,CBOT的价格波动风险有可能通过进口链条传导到国内市场。

     从国内来看,玉米恢复期货交易,目前面临很多挑战,如国有粮食企业入市问题,如何让中国这么多的农民参与套期保值?目前农民没有行业组织,也没有合作组织,如何让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功能让农民享受到?由于玉米国内市场分工仍然没有完成,是否会出现“南进北出”的玉米流通格局取决于许多因素,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现在要周密设计好玉米产品的风险管理机制,防患于未然。

     三、多哈谈判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多哈谈判在经历了2003年9月坎昆会议的失败后,终于在今年8月1日达成了框架协议,但是谈判结果比较模糊、不公平,在今后2-3年能否结束谈判,很难判断。其中决定谈判进程的根本因素可能与美国农业法到2006年年底到期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2007年调整相关。

     中国在过渡期结束后,将基本维持目前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化比较大的主要是植物油产品,将在2006年开始取消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制度。所以,2005年后中国大豆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对玉米进口,将继续维持关税配额管理,可能的挑战是,2004年后,每年720万吨的进口配额是否会实现,形成所谓的“南进北出”格局。尤其是美国对玉米生产的高补贴仍然存在,要关注不公平的国际玉米贸易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可能影响。

     多哈谈判后的中国玉米贸易政策,取决于中国的承诺。是否能够作为特殊产品列为免予减让承诺,对今后国内玉米生产于市场格局至关重要。我认为,在国内粮食市场,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粮改政策,实现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但是在粮食进出口关口上,应坚持在我国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权利,继续对粮食实现进口国营贸易专营制度。否则,中国将无法应对发达国家对粮食的高补贴政策以及对全球粮食贸易垄断的挑战。

     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祝业辉:吉林省粮食生产流通情况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占地18.7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00多万亩,粮食播种面积6800万亩,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同时也生产杂粮、杂豆,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玉米出口率10多年来一直居全国之首。其中,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7,商品量的1/4,库存量的1/2。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一直稳定在450亿斤阶段性水平。由于吉林省地处松辽腹地,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年产玉米在300亿斤以上。

     一、粮食生产情况

     近年来,吉林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免征农业税、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吉林省又对三项增产技术进行补贴(简称“一免三补”),使全省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18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今年,我省农作物种植面积8100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88万亩,比去年增加217.2万母,增幅3.3%。其中,玉米的播种面积是4300万亩,增加了310万亩,增幅7.8%;水稻1003万亩,增加190万亩,增幅23.4%;大豆1000万亩,减少34万亩。目前,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已成定局,完全可以实现增产50亿斤的目标,其中玉米增产约在45亿斤左右。

     我省粮食商品量大,在粮食总产量500亿斤中商品粮达到420亿斤。虽然吉林省的粮食总产量并不是全国最大的,但粮食销售量和调出量是全国最大的,粮食销售存在很大的压力。近几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和各级粮食部门高度重视粮食销售工作,粮食销售和出口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2002年粮食销售及出口达到258.8亿斤;2003年达到412.6亿斤,创历史最高纪录。今年以来,由于市场粮价一路攀升,粮食销售形势一直很好,加上玉米实行出口配额制度,国内只有中粮和吉粮两家公司拥有出口配额,吉林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力促进粮食的销售,今年1至8月份,吉林省粮食销售总量305.6亿斤,库存下降到348.9亿斤,这是自1998年以来粮食库存首次降到400亿斤以下。

     今年,吉林省粮食价格出现自1998年以来持续低迷后的恢复性增长,并且运行比较平稳。省内玉米车板交货价格每吨在1200元左右波动,最高时曾达阶段达到1270元(5月中旬),目前保持在1180元;陈水稻省内车板交货平均价格保持在每吨1400元左右,最高时曾达1600元(3月下旬),目前1480元左右;新水稻平均每吨1700元左右,最高时曾达每吨1900元(3月上旬),目前1600元左右。根据供求和价格走势,我们预计,今年秋粮上市后,受去年收购期粮价一路攀升和目前市场粮价高位运行的影响,农民对粮食收购价格的心理预期势必较高,预计玉米价格将呈现高开低走的走势,玉米开市收购价格(干粮)将在每市斤0.52-0.53元之间,自然水分的玉米将在0.40元左右;水稻将在每市斤0.80元以上。

     二、粮食销售及价格情况

     吉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在整个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粮食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搞活粮食经济的新思路,特别是对粮食的属性有了新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玉米单纯看作口粮和饲料用粮,但从玉米的实际用途来看,既可以作为口粮,同时又是饲料原料和工业原料:在粮食短缺时,可供城乡居民作为口粮使用,在粮食供大于求时,主要是饲料和工业原料。我们初步测算,目前国内玉米70%的销售量是作为饲料使用,20%左右作为工业原料。在吉林省,玉米作为口粮比例相对较高,占玉米总量11%至13%,而全国只占9%。按照玉米所具有的“一身三任”的特殊属性,洪虎省长提出了发展玉米经济的新思路。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淀粉、变性淀粉、赖氨酸、山梨醇、玉米油、果脯糖以及燃料乙醇等等,再加上饲料用粮,每年大量的玉米通过加工转换。玉米深加工的前景较为广阔,例如生产燃料乙醇(3.2吨玉米可以生产1吨燃料乙醇),大体每年生产200万吨乙醇;还可以深加工淀粉等几十个品种。而且玉米深加工的利润也较为丰厚,例如玉米深加工的赖氨酸价格从3万元涨到了5万元,利润较高。

     三、我省粮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吉林省正在努力发展玉米的特色生产,努力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过去,我们只是从玉米外观和水分率来判决玉米的等级,现在根据洪虎省长的建议,按玉米所含各种成分来确定质量等级,如出油率、出淀粉率等,以此来推动发展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和高糖玉米等,从而努力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有吉林特色的玉米经济,向全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此外,吉林省还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由过去农民种什么国有企业就卖什么,改变为根据工业加工需要农民种什么我们收什么,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为了搞活粮食流通,方便农民卖粮,从今年起,吉林省粮食供销市场全面放开,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参与竞争。只要是不给农民打白条、不偷税漏税的市场主体,均可入市收购。凡是在其他省份取得收购资格的企业,到吉林省收购粮食不再进行重新审核,努力为省外客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在铁路运输上,提供便利条件,以保证粮食顺利运出省外。我们也将为外省用粮客户牵线搭桥,帮助提供场地或联系代购代销业务,竭诚提供各项优质服务。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李嵘:黑龙江省农业方面的有关情况

     一、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开发情况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上,是我国玉米主产省之一。全省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在3300万亩左右,占粮豆薯总播种面积的30%以上,总产在220亿斤-240亿斤之间,占粮豆薯总产的40%以上,每年大约有30亿斤玉米销往省外和国外市场。目前,全省已建立饲料、化工、食品、医药等玉米加工企业2000多家,年加工玉米能力80亿斤左右。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玉米生产,加快了玉米的产业化开发步伐。今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达3213万亩,比上年增加160.7万亩,预计玉米总产达200亿斤以上,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3。全省加工和过腹转化玉米可达170亿斤,占玉米总产量的85%,省外销售玉米可达30亿斤以上。

     今后,我省玉米产业开发要以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提高玉米质量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和提高玉米转化能力为重点,突出抓好产业布局,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加快科技进步,不断增加投入,实现玉米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玉米主导产业。计划到2010年全省玉米总产达到400亿斤,玉米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今后,全省在玉米产业开发上,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优质玉米产业带建设。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优质专用玉米区域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专用品种优质玉米带建设。一是建设高淀粉高产玉米产业带。到2010年全省高淀粉玉米发展到2000万亩。二是建设青贮玉米产业带。计划到2010年青贮玉米发展到1000万亩。三是建设高赖氨酸玉米产业带。计划到2010年发展高赖氨酸玉米500万亩。四是建设其他专用玉米产业带。计划到2010年发展鲜食玉米500万亩。

     第二,加快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快引进、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玉米主栽品种,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力争用5年的时间,使我省玉米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发展玉米产业,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我们要坚持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结合,加快玉米产业的科技创新步伐。

     第四,不断增加投入。目前,投入不足是影响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全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绿色食品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重点向玉米产业倾斜;增加信贷资金投入规模,扩大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向玉米产业投入的比重,满足玉米产业开发对资金的需求。

     第五,推进玉米过腹和加工转化。到2010年,力争把我省建设成全国及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全省加工转化玉米130亿斤。

     二、有效利用期货市场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期货价格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真实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趋势,对粮食生产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为探索利用期货这种全新的交易手段,促进农民增收,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建立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大豆专网。专网设有分析预测、农事农情、相关政策等栏目。与黑龙江天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期货专栏,每天发布大连交易所的大豆实时报价、进口到港报价、国内外新闻以及大豆食品、大豆区划、品种介绍等相关信息。同时,在网上开展期货市场操作指南、期货常识等知识的普及。目前,已通过大豆专网发布各种大豆生产和市场信息1300多条,受到农民和产销大户的欢迎。

     二是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去年入秋以来,国内外市场大豆价格节节攀升,大连商品交易所提供信息,大豆期货价格涨至3000元/吨,但豆农对豆价并不了解,现货商反而压价收购。为了发挥期货信息对大豆销售的引导作用,让农民抓住增加收入的绝好时机,我们紧急运作了一次“特快信息服务”,黑龙江电视台在10月12日晚间新闻节目中,破天荒地播放了长达5分钟的大豆期货市场行情分析,邀请期货公司的专业人员和我省的大豆专家介绍期货市场动向,引导农民卖出好价钱。13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大豆网等,也集中向农民传递了这一最新信息。粗略估计,及时的大豆信息服务至少使全省600万吨大豆增收数亿元。对这次特快信息服务,回良玉副总理在新华社内参《一次“特快信息服务”使百万豆农受益》上批示“此做法很好,事实证明,信息就是财富,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搞好信息引导服务,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是召开粮食市场专家分析、展望及贸易洽谈会。为了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搞好农业生产,今年3月23日,我们组织召开了2004年黑龙江粮食市场专家展望会。省农科院、东北农大的大豆、玉米、水稻和小麦专家,九三油脂集团、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和省粮油集团、益海粮油经贸公司等流通企业,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黑龙江省天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等期货市场行情分析专家参加了会议。在8月7日我们与大商所、中国大豆网联合举办的“中国大豆市场分析暨贸易洽谈会”上,共签订大豆购销合同80万吨,省外油脂生产企业与黑龙江贸易商达成采购意向350余万吨,为广大农民出售新大豆搭建了衔接平台。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期货信息是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指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指挥棒。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这种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