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在当前粮食市场新格局形成阶段和玉米期货上市之际,应吸取大豆市场的教训,充分研究利用玉米期货市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回避市场风险,使企业适应当前玉米市场新形势,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据了解,在这轮国际大豆价格风暴中,许多国内企业未及时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已经导致大豆进口出现重大损失。一部分大型榨油厂更是损失严重,有的甚至一蹶不振,造成几乎全行业亏损。由于目前豆价出现回落,出现的大面积违约情况也有损我国油脂行业的信誉和形象,其影响将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中国粮食协会会长白美清指出,“玉米产业要从大豆汲取经验教训,借玉米期货推出的机遇,搞好玉米市场及经营,既能为‘三农’服务,为主产区农民服务,又能为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及经营企业服务”。
他认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接后,要看到新的情况,现在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价格波动异常频繁。特别是与国际市场对接后,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加大加快了,并随着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而起伏,市场风险加大。因此,如何掌握和熟悉市场就成了一个紧迫的课题,粮油企业、饲料企业的企业应认真研究市场、研究价格、讲究策略。
这些担忧似乎并不是空穴来风,据了解,从2003年8月底至12月底,全国玉米平均价格就由1074元/吨涨到1283元/吨,短短的四个月上涨了19.5%。较大的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给玉米生产者、经营者和加工企业带来了较大风险,并影响了饲养业和玉米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现实使他们迫切需要有一种工具来回避这种风险。
有关人士表示,大豆和玉米是农产品中进出口量最大、影响面也是最宽的商品,与大豆相近的属性自然使得迟生的玉米期货可以借鉴大豆市场的经验教训。国内玉米每年产量达1.2亿吨,出口这四年平均是1100万吨,随着9月22日玉米将进行期货交易,玉米发展也将开始进入新阶段。
“今年玉米生产和进出口状况发生了大的变化,玉米市场面临进一步放开的形势,企业经营难度明显加大”,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郭晓利表示,玉米期货的推出,为粮食现货企业在新形势下规避市场经营风险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有了玉米期货,意味着未来玉米市场的价格可以早知道,打开了企业的‘天眼’”,郭晓利为玉米期货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解释说,有了玉米期货,作为现货经营企业,在核算出相对精确的经营成本之后,期现间套利交易的可能和便利,将使玉米价格波动的风险变成市场机会;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企业则可以为已经看到的现货经营利润买上保险。
“由于目前大豆、小麦期货运行较平稳,这对发展玉米期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陈家极表示,要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利用期货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国有粮食企业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可控制经营风险,而以前我们经验不足”。
业内人士预计,在我国粮食行业开始形成“内外结合,期现结合”的大粮食、大流通、大市场的多元化新格局下,玉米期货将使相关企业在市场的变革中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增强企业现代市场经营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市场经营手段,走出期现结合的经营新模式,为更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他也强调,玉米期货的活跃和市场功能的完全发挥将需要一个较长的预热过程,这就要求投资者和交易所都要有长期的规划,对于玉米期货必须倍加爱护,不可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