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强博士在22日举行的“中国粮食高层论坛”上说, 提到玉米的风险时,我们不得不看看是谁在主导着国际玉米市场。大家将美国看作是玉米市场的主导者,那么美国的作用是什么?究竟是哪些国际政策促使其他国家成为美国的风险转移地?在新的多哈谈判形势下,中国玉米市场将面临什么?我们一定要关注这种国际市场的变化。
据程国强分析,世界市场玉米年产量是6亿吨以上,超过小麦1亿吨。在可预见的将来,玉米产量将进一步增加。在这样的一个格局中,美国确实是主导者。美国现在年产量大概是2.5亿吨,我们是1亿多吨,我们很担忧美国风险转移对我们的影响,但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他,必须关注国际风险的控制。美国农业法案生效,鼓励了玉米生产,并保持稳定。美国占世界玉米总产量40%以上,中国占20%左右,巴西是7%,欧盟7%。玉米生产的高度集中,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
在出口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每年出口4000万吨至5000万吨。我们最近两年有突破,大概是1500多万吨。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阿根廷,需求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进口的迅速变化,也是导致风险管理难度大的重要因素。亚洲市场的变化较大,总的特征是进口较分散,对贸易商有好处。但是,如果美国市场政策让我们无法把握的话,产生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中国市场影响非常大。
程国强说,造成玉米市场风险的决定因素,即不公平的国际贸易政策。乌拉圭谈判协定要求所有国家放开国内农产品市场,削减玉米等农产品的关税。过了多年,美国依然给玉米很高的国内补贴。美国玉米高补贴政策产生的溢出效应,对我国是非常不利的。它增加玉米生产,就必须销出去,美国就要想办法,这个办法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对世界粮食市场垄断,就会把风险向别国传导。南美大豆多由少数几家美国公司控制出口,我们有三分之二的大豆靠进口,要由美国CBOT的决定价格。粮食贸易的垄断,是粮食风险重要来源。因此,不公平的国际政策,给国内市场风险控制带来艰巨性。而国际市场高度的垄断性,使整个风险防范不确定。
因此程国强建议,粮食流通可以在国内进行充分竞争,也可将外资引进来,但在最后的关口,一定要有相应的措施来调整。
国家对风险管理战略应给予高度重视,我们有13亿人口,不得不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比如进口大豆、棉花。但是,进口只要超过15%至20%,风险的控制难度就非常大,所以要高度重视国际化的程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