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储备的必要性
(一)是衔接产需、平衡供求的“蓄水池”
粮食作为在使用价值上有着特殊重要性的商品,其再生产过程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粮食的季节性生产与不可一日或缺的常年消费相对应;二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粮食生产的季节性、不稳定性以及粮食消费的常年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必须进行一定的粮食储备,以解决供求矛盾,确保常年消费。否则就会难以调剂余缺,造成供求失衡。
(二)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
所谓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世界粮农组织指出,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使粮食库存不低于年消费量的17%-18%,以保证必需的粮食供应量。粮食库存低于17%,粮食形势即处于不安全状态;低于14%,粮食安全即处于紧急状态。这是当前世界对粮食储备必要性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基本上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三)是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需求
我国高度统一的粮食计划体制被打破,市场机制被引入粮食经济运行。但由于国家手中没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无力调控市场,只能依靠行政命令,往往事与愿违,反而加剧了供求矛盾。因此,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全面实行粮食产、购、销市场化的同时,应抓紧建立适度规模的专项粮食储备,作为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手段。
(四)是富民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提高广大农民的收益水平,才能实现富民目标。对于以种粮为主的纯农户而言,种粮收益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护种粮农户的利益,需要有相应的粮食储备规模,以便在推陈储新的动态过程中,确保粮农无“卖粮难”和谷贱伤农的后顾之忧。
(五)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战略措施
我国粮食总量、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常常引起市场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生活必需晶,粮食稳,人心定。这就要求实行粮食储备,国家通过专储粮的合理吞吐,保证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消除不平衡,从而为社会稳定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
(六)是中国国情的现实要求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年度之间、地区之间丰歉很不平衡,依靠大量进出口来调剂国内市场粮食平衡是难以办到的。因此,解决粮食平衡问题,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立足国内的方针,建立专项粮食储备来进行调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