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近年我国玉米价格回顾(上)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8-31  
1996年-2003年的8年间,我国玉米价格的走势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1996年1月至1998年8月,周期长32个月。在1996年1月至1997年7月,价格主要表现为 下跌态势,1997年8月到1998年9月价格主要表现为上涨态势。以吉林省的价格为例,期间的最高价格为1473元/吨,最低价格为965元/吨。

  导致本周期前半段内玉米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由过热向正常转变,物价由高向低回落,带动玉米价格出现同方向变动。1994-1995年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并导致期间国内物价和粮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1996年国内经济过热问题逐步解决,经济运行形势向健康发展,物价和粮价水平也相应回落。

  其次,国内粮油商品供需关系由此前的偏紧转向平衡有余。在1994-1995年,我国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产量出现下降,特别是1994年减产幅度更为明显,导致期间粮食供应出现偏紧预期,并伴随出现粮价上涨。1995年玉米产量逐步回升,到1996年玉米产量继续增长,创造了截至该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市场供需状况由偏紧预期向平衡有余转变,粮价也开始自高位回落。

  国内玉米价格在1997年7月份降至该周期的最低水平,此后价格开始快速上涨,并在1997年10月份达到最高水平。以吉林省为例,1997年10月当地玉米的平均价格为1275元/吨,较同年7月份的965元/吨的最低价格上涨了32%。期间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内玉米供给水平因产量下降而下降,供需关系转变推动价格上涨(199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378万公顷,同比减少3%。期间玉米生产在7-8月份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导致当年玉米单产水平较上年减少了16%);二是养殖业快速发展,玉米需求增幅显著(1997年我国肉类总产量5267万吨,较上年增长15%,1998年肉类总产量为5724万吨,同比增长9%,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饲料产量的增长和对玉米等饲料原料的需求);三是政府保护价收购政策对市场价格起到了稳定作用(1997年我国开始实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护价收购政策,即政府对不同的粮食品种确定不同的保护价和定购价,并规定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制定的保护价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将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户交售定购粮后所剩余的可供出售的粮食。1997年吉林省出台的玉米定购价格为1040元/吨,保护价为960元/吨。保护价政策的出台是该周期的后一阶段价格在较高水平相对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

  第二周期: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周期长35个月。

  在该周期中,国内玉米价格在1998年9月到2000年3月份期间表现为下跌特征,期间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包括:

  第一,产量恢复性增长,并创造历史最高水平,供给增加造成价格下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1998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了1329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增产2864万吨,增幅达到27%。1998-2000年国内玉米年均产量为12235万吨,高于1996-1997年11589的年均产量;

  第二,养殖业增幅减缓,饲料产量及饲用玉米需求量下降。1999年至2001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分别为5949万吨、6125万吨和6334万吨,产量的年度间增幅分别为4%、3%和3%,增长速度明显低于1997年和1998年两位数的平均增幅。肉类产量增幅减缓影响了饲料产量的增长速度,进而影响了饲用玉米消费量的增长速度。

  第三,是政府玉米保护价水平不断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价格走势。1998年吉林省将保护价水平由上年的960元/吨下调至920元/吨,1999年和2000年的保护价分别定在820元/吨和860元/吨;

  2000年4月是该周期价格的最低时期,此后价格开始逐步回升,并在2001年7月时达到本周期的最高水平。期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政府保护价水平提高,2001年吉林省玉米的保护价确定为930元/吨,较上年提高了8%;第二,国内玉米供给量再次因产量降低而下降,形成价格上涨的推动力量。2000年我国玉米产量因遭遇旱灾降至1.06亿吨,为1995年以来产量次低年份;第三,是国内养殖需求保持刚性增长势头,玉米饲用需求量不断增长。2001年我国饲用玉米需求量较上年增长3.4%,高于上一年(指1999-2000年)3.0%的增长速度。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