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谁制造了长春玉米期货假仓单?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8-23  
     编者按

     2004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恢复玉米期货交易。就在业界为这个新品种的推出而欢呼雀跃的同时,许多人脑海中,对上世纪90年代期货市场上发生的数起重大违规事件的苦涩回忆同样挥之不去。

    

     本报今日刊发10年前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问题仓单”事件的回放式报道,意在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投资机遇,绝不能让这个曾经“伤痕累累”的市场重蹈覆辙。

     2004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恢复玉米期货交易。作为1998年期货市场治理整顿以来恢复的首个大宗农产品期货,玉米期货恢复交易的消息受到了来自期货界、流通企业、饲料企业以及以玉米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的积极的反响。

    

     但需要清醒认识的是,上述所列玉米期货种种意义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的规范运行以及交易所的严格监管。

     曾经风光一时

     玉米期货是世界期货市场中历史最悠久、生命周期最长、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期货。10年前,玉米曾是当时全国覆盖面最广、交易活跃的农产品期货品种,有7个交易所先后开展玉米期货交易。其中作为玉米集散地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和玉米产地的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交易量最大。

    

     但为何玉米期货在1996年被管理层突然提高保证金至20%,随后于1998年被关闭?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提及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假仓单事件。

     据一位当年参与玉米期货的人士回忆,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自1994年正式挂牌交易后,经过近半年的平稳发展,玉米期货交易量基本稳定在3万吨/天左右。1995年3月,大量投机资金从其他被关闭品种流入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交易逐步升温,CN505、CN507成为当时多、空双方争夺的主要合约。

     与此同时,玉米的现货市场出现了历史最大幅度的上涨。玉米连续几年大幅度减产,库存大幅度下降,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加之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破裂,中方取消了自美国进口大量玉米的计划,致使吉林玉米主产地的现货价格从1994年10月的870元/吨节节攀升,1995年5月达到1450元/吨以上。

     "问题仓单"始末

     伴随着玉米现货市场的强劲牛市,玉米期货交易中的多头展开猛烈攻势,空头损失惨重。空头在节节败退的同时,一次又一次构筑新的防线。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部分会员为了操纵市场、牟取暴利,利用交易、交割规则,私下与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某定点交割仓库签订协议,开具出超过其实际储量的玉米标准仓单,利用仓单进行抵押和实物交割。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未对部分“问题仓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认真验证,就批准“问题仓单”作为交易保证金抵押。

     1995年4月,大量CN505玉米标准仓单涌入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这其中包括后来被中国证监会判定的部分“问题仓单”。由于“问题仓单”流入市场,致使市场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并在交割时因无法提取现货,引发了重大经济纠纷。由于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的疏于管理,未能防范和及时查处市场违规行为,造成了CN505、CN507两合约交易、交收的混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最终,CN505以1413.6元/吨交收结算,实际交收31120吨;CN507以1583.4元/吨交收结算,实际交收13600吨。

     1995年7月13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在通知下发40个交易日内,将玉米期货交易保证金逐步提高到20%以上。CN505交割出现的纠纷得以缓解,玉米的期货交易也逐渐趋于平稳,但此时的交易量严重萎缩。1995年10月30日,中国证监会责令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停业整顿半年,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至此退出了中国期货交易舞台。至国务院(1998)27号文件出台,玉米期货交易也暂时告别了历史舞台。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