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调控成绩来之不易。货币供应过快增长可能导致的后果,众所周知。去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货币供应量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去年6月贷款增速23.2%,7月升至23.4%,8月则达到最高峰23.9%。
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快速增长致使部分行业持续“高烧”。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去年投资分别增长96.6%、121.9%、92.9%;今年一季度,这三大行业投资又分别增长107.2%、101.4%、39.3%。如此高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引起各方关注,也考验着政府部门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和胆识。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货币信贷总量控制,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释放的流动性,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出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控制向部分投资过热行业贷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消费、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力度……
从4月份开始,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显现,5月份效果更加明显。13日公布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更是“跌声一片”: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去年末、一季度末和5月末减缓6.8个百分点、4.8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货币供应量同样是“跌跌跌”: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增幅与去年同期、上年末、一季度末和5月末相比分别回落4.7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金融调控经验弥足珍贵。有关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总结说:金融调控要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判断金融宏观状态要着重看变化趋势,要早发现早采取措施,避免经济大波动;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注意把握好金融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要在总量控制的同时,着力调整结构;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
尽管当前金融调控政策措施已取得成效、政策效果还将进一步显现,但也要清醒看到: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幅还在高位运行、投资过热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银行不良贷款还居高不下、金融机构违规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金融调控信心不可动摇,金融调控工作不能松劲。有关权威人士近日表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是当前摆在宏观金融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要密切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尤其是价格变化趋势,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加强对投资、消费、储蓄和国际收支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增强金融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首先要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监测、调研和分析。不仅要加强对反映经济总量数据的分析,更要重视采集和分析反映经济结构的信息,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研究,及时发现和预见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问题新苗头,研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预调和微调的最优策略,研究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的信贷政策及其实现方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就要灵活调控金融体系流动性。要根据外汇占款和金融机构流动性情况,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适时调整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数量,保证商业银行正常支付清算和合理贷款资金需求,进一步强化再贷款、再贴现管理,适当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还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消化高风险客户违约损失。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进一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