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浅析今年国内玉米质量为何参差不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7-11  
随着国内粮食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内玉米购销市场已经全面放开,这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渠道作用有所减弱,社会多元体组织纷纷进入市场,同时展开玉米收购。由于多元体收购质量标准不规范,玉米质量参差不齐,加上他们的仓储条件较差,储存期间的玉米质量也难以保障。为此,导致今年国内部分玉米质量偏差,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首先,国内玉米市场已全面放开,粮企收购玉米大幅下降。去年,国内仅东北地区仍执行玉米收购保护价政策,尽管如此,截止今年3月底,吉林省仅入库玉米584.6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430.9万吨,降幅达43%。其中:保护价入库玉米390.6万吨,占计划的42.9%。粮食部门收购玉米一般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玉米质量基本得到保证,且仓储条件明显好于农户和其他部门。而粮食部门入库玉米大幅减少,意味着社会玉米存量增多,这样有质量问题的玉米也就相应增多。

  

  其次,多元体玉米收购标准不一致,仓储保管不规范。由于饲料厂、深加工企业、个体贸易商和改革制承包的小粮库等多元体组织,他们收购玉米因地制宜、因厂所需,执行收购标准不一致。同时,收购方式有跨区收购、委托收购、联合收购和厂家挂牌收购等,由于多元体收购玉米仓储保管条件有限,一般仓库没有“三油两毡”以上质量标准的防潮隔离层,有的仓库漏水、漏雨,更不具备粮食部门的标准化仓库,为此,存放的玉米很容易受潮霉变。

  

  最后,去年玉米收晒时遭遇连阴雨,农户留存玉米水分偏高。去年关内玉米收获时期,华北、黄淮地区遭遇连阴雨,收割上来的玉米难以及时晾晒,并导致关内玉米出现阶段性青黄不接、区域性短期供不应求的局面,有的地方新玉米未及时晾晒降水也被厂家或贸易商抢购。不但引发10月份玉米市场价格出现大涨行情,且误导部分农民盲目乐观,不再积极晾晒玉米,使得不少高水份玉米留存并发霉。

  

  由此来看,目前关内华北和黄淮地区出现的玉米质量问题,大多是去年收获时未及时晾晒造成的,且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户和多元体企业。而关外东北玉米主要是烘干时不均匀,干、潮玉米混合销售,造成玉米南运时高水分部分玉米发热,以致霉变。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已进入霉雨季节,使得这些有质量问题的玉米更是雪上加霜。应抓紧晾晒整理,并推销给深加工企业转化处理。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