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购销市场化在浙江的率先示范下,广东、福建、海南、上海、北京、天津几个主销区及江苏粮食市场化改革大步推行,云南、广西、青海、重庆等购销平衡区也大步跟进,河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新疆等14个主产区也调整和缩减了粮食保护价范围,这些主产区中的销区也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粮食市场将产生以下影响:
一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粮食市场放开的最初一两年将不会出现较大滑坡,一是因为政府将继续对农民收益采取保护措施,二是因为近几年农民在调整种植结构的过程中增加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力。但现代农业有一个规律,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2000年我国农业占GDP的15.9%,2001年降到15.2%,按照“十五”规划,2005年将到13%。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关注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是一个人均GDP仅800美元的温饱型社会。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湖南、湖北、安徽、河北、河南、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924元(人民币),陕西、宁夏、青海、云南、甘肃、贵州等为1664元。“九五”前间(1996-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逐年下降: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为9%,97年为4.6%,98年为4.3%,99年为3.8%,2000年为2.1%;2002年前三季度(1-9月)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721年,低于1000元的省有甘肃(841元),贵州(903元)和青海省(918元)。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但买方市场的形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强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因素,将会使“三农”的核心问题----大量农民向非农业转移受到较大的制约,农业人口严重过剩,生产率太低,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解决还需相当时间,当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会进一步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二是对保护价政策的影响。从粮改趋势来看保护价范围和品种在缩小,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的品种和数量也在减少。但保护价政策是稳定市场价格和保护农民收益的一种很好的措施。特别美、欧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民和补贴,多产多补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其力度远远大于我国。因而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对农业、农民的保护价政策还应加大力度。否则,弱势群体的农民东西部、城乡、 穷富差距更会拉大。
三是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市场放开之初,市场价格会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出现了阶段性过剩,而粮食消费需求弹性较小,消费相对不旺,加之户不存粮,现吃现购,供给和需求矛盾导致市场价格承受向下压力,而这种压力下的市场价格没有大幅下降的支撑就是国家的保护价;市场放开后,国家对粮食的储备规模就会相缩小,按保护价收购的粮食数量也会减少较多,政府保护价对市场的支撑作用会比以前减弱,这就会较多的刺激消费增加。
四是对粮食深加工的影响,市场粮价下降后,一些企业的原粮成本降低,但企业采购的季节性波动幅度增大,目前主要粮食品种都还处于供大于求状况,市场价格就走低,一些大的加工企业有较多机会从国际上购入成本较低和品质好的粮源,使企业的采购活动从国内拓展到国际,有利于企业的采购活动。
五是对期货市场的影响,粮食市场放开,有利于期货行业的大步发展,对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有利。人们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促使主要粮食品种的交易。
六是粮油信息工作将会更多地列入各级政府、粮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2002年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2001年国发28号文件,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在解决“老人、老粮、老帐”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销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改组,合理调整企业的区域布局和组织结构,组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综合性骨干企业;在主产区,把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和加快企业组织形成创新作为重点;在产销平衡区,结合主产区和销区的粮食企业改革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措施和办法;中央和地方的储备粮公司要积极推进现代化企业的建设。退耕还林在去年近一亿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2003年在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地区退草还牧1亿亩,今后几年达到10亿亩,将增加粮食及陈化粮(饲料)的供应。这些变化都说明粮食信息工作更为重要,其中的监测和预测工作更需加强,否则难以掌握和驾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粮食工作能更好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
(山西运城小麦批发市场 史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