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普遍认为6月30日美联储会议加息0.25%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的加息话题恐怕还得继续说下去。
据说,到今年年底前,美联储还有5次货币政策会议。也就是说,如果按每次加息0.25个百分点算,到时候美元基准利率将达到2.25%。
我们知道,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基准利率已降至46年以来的低点。
目前美国1%的基准利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执行者被逼到了一个死胡同里。
对美联储而言,利率维持在1%的低点,使它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越来越狭小,除了向上调整,目前并没有别的好办法。
同样道理,中国货币政策的决策者在目前事实负利率的情况下,也不得不面对向上调整利率的压力。
经济好转的时候提高利率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而一旦经济不景气时,降息可以刺激经济,而在利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通过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的余地就不大了。
在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体制下,如果美联储提高利率,那么美元将会升值,而人民币也就会相应的升值。事实上,类似效应已经有所显现。
与此同时,美联储提高利率也会使中美间的利差缩小。对中国而言,利差的缩小会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有助于正在进行的一系列防止通货膨胀行动的顺利实施。
当前人民币存款利率是1.98%。而与加息有关的重要数据消费者价格指数在5月份上升了4.4%。此外,国家统计局还披露,由于能源和原料成本上升,产品制造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7%。
尽管价格的上涨在预料之中,但这些数据仍会令人产生人民币利率上调的预期。
从国内来讲,加息的理由被决策者一次次地否定了,但外部环境的压力却仍然是不得不面对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美联储的动作仅仅是短期的阶段性调整,那么它对中国的加息压力就不会那么大。然而,如果它是新一轮的加息周期的开始,那就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
我们知道,美国加息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而日前在伦敦国际货币会议发表讲话时,格林斯潘警告说,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他表示,如果事实证明通货膨胀比美联储预期严重,美联储将“大幅度”加息。
通货膨胀上涨的速度已经超过预期,也许格林斯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讲出这一番话的。
此后的一系列数据也显示,美国的通货膨胀迹象明显。
由此推断,全球性加息的周期或将就此展开。
那么,对中国而言,在关注美国加息力度将会有多大,步伐将有多快的同时,相应的政策准备则应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