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你在博鳌亚洲论坛谈到的亚洲经济过热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次访问结束后,你对这个问题是否又有了新的看法?
罗奇:在过去35年间,如果按照购买力来计算,亚洲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正如曾经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所表明的,亚洲经济并不是不会跌落。尽管各国都从惨痛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但这种脆弱性并没有远离亚洲。
前一段时间,我在六周内两次访问亚洲,亚洲之行使我对这一地区未来的经济形势越来越担心了。
记者:不少亚洲国家也注意到了经济过热的问题。但不少专家认为,亚洲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全面过热,通过适当的政策调整是可以得到缓解的。特别是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亚洲地区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美国经济又出现了强劲复苏的势头,亚洲经济仍然具有持续增长的动力,在近期内不会因为过热而出现失控。
罗奇:我认为你谈到的这两个因素恰恰会给亚洲带来麻烦:中国经济降温将会削弱亚洲区域经济刚刚获得的外需;而美联储一旦调高利率则会给亚洲地区传统的外需动力源———美国消费者造成压力。一个过于依赖外部动力的亚洲会在今明两年面临非常困难的宏观经济前景。
我相信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
记者:实际上,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也有不同看法。中国经济在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煤、电、油、运供应比较紧张。从目前的情况看,它仍然是局部的问题,通过及时调整是可以解决的,因此对亚洲增长的影响也可能是有限的。
罗奇:中国经济减速已经成为事实,因为失控的投资正在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在最近的两次中国之行中,我从中国领导人那里得到了明确的信号,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包括像提高银行的储备金率等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
由于中国相对落后和分散的金融体系,仅仅依靠以金融工具为基础的货币控制措施很难达到目的,所以中国金融管理机构开始调整战术,从控制贷款的成本转变为控制贷款的质量。中国领导人当然不会让这个正在过热的经济来个硬着陆。从中国应对1993—1994年的经济过热、2001年全球衰退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情况来看,我相信中国经济最终会实现软着陆。
记者:既然中国经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那么它的减速,即使是短期的、局部的,也会影响到亚洲经济的持续增长。哪些国家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大?
罗奇:中国经济是最近才成为亚洲新的增长引擎的。中国去年出口增长了40%,这对亚洲刚刚开始的复苏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但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减速了,而且是在亚洲经济有可能出现危机的时候。
日本的私人消费增长率一直徘徊在1%—1.5%,可以说,日本经济从去年年中开始的复苏主要是靠中国拉动的。一旦中国经济减速,肯定会给日本带来不利。
还应该看到的是,在亚洲,并不只是日本把中国视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韩国也一样,去年韩国出口的增长额中,有36%来自于对中国的出口。目前,韩国经济正受到信贷和固定资产泡沫的冲击,因此中国经济减速带来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另外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都会受到更大的冲击。还有澳大利亚,中国已经超越新西兰、美国和韩国,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减速当然会给上述国家和地区带来风险。没有两场危机会是完全相同的
记者:所有亚洲国家都会这样吗?比如像印度,它仍然处在一个强劲的增长期内。
罗奇:当然,不是所有的亚洲国家都面临我说的问题,印度就是一个例外。
在过去六周我访问的亚洲国家中,印度的发展是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印度并不像一些亚洲国家主要是靠外需拉动,它的平衡增长模式让许多亚洲国家羡慕。但是,印度的政治基础影响了它最近的经济改革,因此我怀疑在未来的几年里,印度能否在增加亚洲经济活力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记者:内需是亚洲经济的老问题,它既有全球贸易体制不平衡的问题,也有亚洲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你认为亚洲国家该如何应对呢?
罗奇:亚洲正在进入一个与过去相似的经济下滑期,目前亚洲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现在特别需要建立起靠内需支持的经济发展基础,特别是私人消费。我的观点是,亚洲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平衡增长的基础,外部动荡的因素就往往会被放大。因此,亚洲需要在“两条战线”同时推进,一是更平衡的增长;二是为达到这种平衡提供政策支持。
由于奉行以推动外需为主的增长战略,亚洲官方外汇储备中持有巨额美元资产。虽然这种做法防止了货币大幅度升值,保证了出口型增长,但是,这样做下去,亚洲发展自主性内需就没有积极性。我认为这将使亚洲的恶性循环长久化。
在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开始整修被危机破坏了的金融大厦,但是,没有任何两场危机是相同的。如果过于关注如何应对像上一次那样的危机,也许会错失应对下一次危机的时机。
▲人物简介:史蒂芬·罗奇,摩根斯坦利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
罗奇先生是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在《机构投资者》杂志的全美及全球研究队伍排名榜中一直名列前茅。近几年,他还被华尔街最大的研究报告电子发行机构“FirstCall”评选为“全球拥有最多读者的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