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政策 » 正文

中、欧盟贸易伙伴关系须解决三大分歧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2004年5月1日,欧盟将接受包括匈牙利、捷克、波兰等在内的10个新成员国,从而完成其成立以来的第五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扩容。扩容后的欧盟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其成员国也将由原来的15个扩大到25个。

  在4月27日由对外经贸大学主办的“中国———欧盟经济贸易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罗红波指出,此次欧盟东扩是欧盟发展史上一

  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这次加入欧盟的国家如此众多,更重要的是它打破原有的意识形态,使8个原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现在也纳入到欧洲大家庭中,这是冷战后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其意义现在很难估量。

  欧盟将成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欧盟东扩后究竟会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目前中国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谈论的最多的话题之一。

  据中方统计,2003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252亿美元,增幅达44.4%,超过中日与中美贸易的增长速度。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如果算上10个新成员国,欧盟将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欧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夏友富教授肯定地说,2004年,欧盟将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罗红波认为,欧盟东扩将为中欧经贸关系创造新的机遇。这是因为,欧盟东扩后,中国的企业将面对一个更大、运作规则统一的欧洲市场,只要产品打入欧盟一个成员国,就可以进入其他成员国市场。我国企业在10个新入盟国家的业务相对较多,东扩为这些企业进入欧盟老成员国市场提供了机遇。欧盟扩大后,欧盟的共同贸易政策、企业运作规则将适用于新成员国,这使得中国企业今后与25个欧盟国家打交道时,简化了手续。

  罗红波说,欧盟东扩后,新入盟国家的关税会大大降低。目前,10个新入盟国家的工业制品关税普遍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3.6%)。以斯洛伐克为例,该国的海关关税税率分为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和普惠制税率。2002年,该国相对较低的最惠国税率为5.77%。再如,拉脱维亚的最惠国基础税率为15%。入盟后,欧盟共同关税的规定将适用于这些国家,这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与新入盟国家的交易成本。

  罗红波认为,随着新入盟国家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会有较大提高,其购买力也会随之增加。根据欧盟专家估计,东扩可以使新入盟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提高1.3-2.1个百分点。中国的产品在新入盟的国家拥有较大竞争力和吸引力。可以预料,随着新入盟国家公民收入的提高,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会有所增加。

  此外,罗红波说,欧盟东扩后,随着10个新入盟国家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其产品的劳动成本的增加速度有可能快于我国,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得以保持。

  三大分歧必须解决

  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马社认为,欧盟扩大可能产生某些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目前欧盟区域内贸易比重已高达60%,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区域内贸易比重很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同时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与中国更为接近,又具备欧盟统一大市场内部、贸易和生产成本较低的自身优势,这将与中国在全球(包括欧盟15国)范围内的外资引进形成竞争。

  马社认为,欧盟扩大后,欧盟“共同贸易政策?的适用范围将自动延伸到10个新成员国,这将造成中国部分出口产品关税升高,而欧盟正在实施的配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TBT、SPS等措施也将自动适用于新入盟国家,这无疑将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有些甚至受到很大影响。欧方如不按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做出相应调整,中国对新入盟10国的传统出口利益势必受到损害。目前,中方已按照W TO有关规定,向欧方提出补偿要求,双方正在准备谈判。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沈觉人认为,目前要解决好双方贸易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分歧:(1)关于中国动物源性产品进入欧盟问题。2002年初,欧盟宣布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产品,对中国有关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双方需进一步努力。(2)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欧盟是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地区之一,而且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仍享受不到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存在歧视,具体操作缺乏透明度。我国领导人已明确要求欧委会客观评价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成就,尽早给予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3)放松对华技术出口限制问题。尽管中欧技术合作的潜力很大,但由于欧盟在1989年形成的、已不合时宜的对华技术出口的政策,一些先进技术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并尽快取消这种限制政策。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