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粮食连续多年大幅减产。
一是从2000年开始,粮食总产逐年下降;2000年粮食总产量为4.622亿吨,比上年减产460亿公斤;2001年粮食产量4.526亿吨,比上年减产96亿公斤;2002年粮食总产量为4.571亿吨,比上年增产45亿公斤;预计2003年粮食总产量为4.31亿吨,比上年减产260亿公斤,减幅为5.8%;四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800多亿公斤。
二是夏秋双减。200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9622万吨,比上年减产2.4%。全国秋粮总产量为3.05亿吨,与上年相比减产约7%,与近五年秋粮平均总产(3.34亿吨)相比,减产近9.1%。
三是三大谷物同减。预计2003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为8600万吨,同比减产5%;玉米产量为1.16亿吨,减产4%;稻谷产量为1.67亿吨,减产5%;包括其他谷物在内的谷物总产量预计为3.82亿吨,减产1610万吨,减幅为4%。
四是普遍减产。2003年,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主销区,全国大部分省粮食产量普遍出现下降,增产的省份不多。
五是人均占有粮食逐年下降。1984年和1990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均为393公斤,1996-1999年人均占有粮食都超过了400公斤,其中最高为1996年,达419公斤。但自200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下降,2000年为365公斤,2001年为358公斤,2002年为356公斤,预计2003年为340公斤左右。
六是2004年粮食可望恢复性增产,但大幅增产的可能性不大。2004年是防止粮食供求形势发生逆转之年,可以预期,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都将发生转折性的重大变化,但由于冬小麦减产,玉米增产的幅度有限,因此粮食总产量不可能大幅增加,产不足需的状况将依然存在。
预计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将增加到16亿亩左右,预计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4.55-4.6亿吨左右,比2003年增产250亿公斤,增幅为5%左右。粮食面积增加和粮食总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粮食安全问题已引起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强化和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粮价大幅上涨给种粮农民带来了收益,直接影响和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粮食库存大幅下降。
一是国家库存总量下降。1999年下半年起国家加大了陈粮的处理力度,经过近五年的处理抛售,加上近两年来收购的减少,销售的增加,国家粮食库存大约减少了500-600亿公斤,根据推算,2002年度末国内粮食库存在2500亿公斤以上,预计到2003年末库存数量低于2000亿公斤,库存下降幅度较大。
二是农民存粮数量减少。在1998年底农民人均存粮达660公斤,可供出售的人均余粮约250公斤,据此推测,农民余粮的总量达2250亿公斤以上。由于四年来的大幅减产,需求增加,缺口不断扩大,社会存粮的潜力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根据有关资料和个别的调查推算,预计农民的存粮水平已经降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几年来至少减少了800-1000亿公斤,减少的这一部分基本上是可供出售的余粮。
三是其他社会存粮减少。现在城市居民基本不存粮,加工用粮存粮也很少,地方储备在下降,有的有规模而没有存粮或没有完全到位,商品周转库存降低,库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粮食不能食用,库存数量也可能存在一定水分。
四是存粮结构发生变化。从地区来看,存粮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目前国内粮食库存基本上集中在几个主产区,在一些销区,粮食库存水平已趋于正常水平,有的地区库存水平甚至已经降到正常水平之下。从品种来看,各品种结构趋于合理,但小麦、玉米库存偏大,大米、大豆明显不足。从品质来看,品质趋好、虽然仍有高价位粮和陈化粮,但已大幅减少,且在2004年将基本处理完毕。
五是2004年存粮总量将继续下降。弥补缺口将使库存下降,但因增储、增存以及增产等,库存下降幅度将比上年有所降低。
3.主要粮食品种呈现净出口格局。
一是出口大幅增加。2003年出口玉米1639万吨,比上年提高40%;2003年小麦进口总量为42.42万吨,同比降低30%。小麦出口总量为223.7万吨,同比提高225%,净出口小麦180多万吨;
2003年出口大米260万吨,同比增长32%;2003年进口大米25.7万吨,年比提高9%。
二是大豆进口继续呈较快的增长趋势,但仍不能满足国内旺盛的需求。2003年出口大豆26.7万吨,同比降低3%。2003年进口大豆2074万吨,同比提高83%,进口大豆数量超过国内大豆产量300多万吨,但由于国内需求量大,进口大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等,大豆供给仍然不能有效满足需求。
三是油脂进口继续增加。2003年全年累计进口油脂54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69%以上;出口油脂5万吨,同比下降47.4%。分品种来看,进口豆油188万吨,比上年提高117%;进口油菜籽16.67万吨,比上年降低73%;进口菜籽油15.16万吨,比上年提高95%;进口棕榈油332.5万吨,比上年提高50%;另外花生出口约70万吨,与上年大体持平。
四是2004年净出口格局有可能发生转变。2003年除大豆及油脂外,基本上呈净出口的格局。由于国内减产、库存下降、供给趋紧,以及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近两三年来粮食净出口的格局极有可能在2004年被打破,2004年除大豆、油料油脂外,将大量进口小麦、大豆,而减少大米和玉米出口的可能性已非常大,2004年我国有可能成为净进口国。
<二>、粮食需求明显增长。
1.需求增长明显。
一是粮食消费总量增长加快。前几年我国每年大约消费粮食4600-4700亿公斤左右,最近两年,消费需求增长较快,达到4700-4800亿公斤。
2002年国内粮食消费需求在4800亿公斤左右,比上年增加30-50亿公斤,2003年国内粮食消费需求在4850亿公斤以上,比上年增加50亿公斤。
预计2004年将达到4950亿公斤以上,比上年增加100亿公斤。
二是消费结构发生一些变化。从消费结构看,口粮需求大约2750亿公斤,平稳增长;种子用粮100多亿公斤,保持平稳或有所减少;饲料粮1550多亿公斤,工业用粮500多亿公斤,增长加快。
三是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粮将有较多增加。2002年退耕还林补助粮约70多亿公斤,2003年达到130多亿公斤,预计2004年将达到200亿公斤左右,2005年后达到高峰期,到时每年补助粮食总量将达到250亿公斤左右。
四是2004年地方储备粮、商品周转粮等将有较多增加,估计增量在50亿公斤以上;另外农户自留粮、居民口粮存粮占粮食产量比重提高。
五是市场心理影响存粮变化。当供求关系发生非正常或较大变化之时,企业、消费者都会增加存量,每个企业、家庭增加一点库存,全国可能就是上百亿公斤。
2.产不足需继续存在,供需矛盾加剧。
一是新增供给不足。2003年无论是粮食总量还是所有品种,新增供给均出现不足现象。
二是产需缺口逐年扩大。由于产量的下降,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出现产不足需的状况。2000年产需缺口约150亿公斤,2001年产需缺口约200亿公斤,2002年产需缺口约250亿公斤,预计2003年产需缺口为350亿公斤,产量下降加上需求增长,四年累积产不足需缺口达950亿公斤左右。
三是供大于求状况明显改善。从1995年以后,连续五年产大于需,每年产大于需约200-300亿公斤,五年累计产大于需约1500亿公斤。但经过几年的消耗,已将多存的1500亿公斤粮食用去了1000亿公斤,目前国家库存粮食大约多出正常水平500亿公斤左右,如果2004年粮食不增产,则目前的粮食库存预计到年末将降到正常必需的水平或略高于这一水平。
四是品种产需缺口有较大差别。2003年小麦产需缺口为170亿公斤,预计2004年为240亿公斤;2003年稻谷缺口250亿公斤,预计2004年将达到300亿公斤;2003年玉米缺口在50亿公斤,预计2004年为140亿公斤;2003年大豆产需缺口在150亿公斤,预计2004年将达到200亿公斤。
3.国内粮食总量不会短缺,但个别品种明显不足,供需间出现新的情况。
一是从1995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再加上1995年至1998年粮食净进口250亿公斤,导致粮食年总供给量大于消费量,出现了过剩,虽然经过几年的调整,这种过剩已经基本缓解,但总量供给不成问题。
二是1999年以来的连续5年减产,客观讲,减产趋势是对上一轮超常增产周期的合理回归,也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粮食生产恢复能力仍然较强,但需要时间。
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产需较大缺口,主要是通过庞大的库存进行弥补,由于库存充足,不断扩大的供需缺口并没有造成紧张。
四是过去累积下来的庞大的粮食库存,虽经抛售,但仍高于正常水平。
五是供给的数量结构改善、品质提高、品种合理,新粮、优质粮比重提高,陈粮数量减少,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六是虽然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但由于生产条件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害。
七是2004年粮食有望增产,产需缺口将不再扩大,再加上进口调节的作用,我国完全有能力保证全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八是粮食品种替补性减弱。小麦、稻米、玉米之间的饲用替补性较强,但主要是小麦、稻米替补玉米作为饲用粮;另外,小麦和稻米之间的口粮替补性也较强,但2003年三大品种都减产,相互替补余地缩小,作用减弱。
九是流通格局发生变化。北方与南方,产粮区与销区的粮食流通量大、范围广、距离远,增加了运输和物流的难度,北粮南调、北出南进的流通格局可能开始出现。
十是农民交售粮食减少、留粮增加、自行加工上市量增长,同时多主体参与购销,批发市场、集市贸易趋于活跃,供给分散。
〈三〉、政策面对粮价格上涨构成强力支持。
一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最近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意在促农民增收,农民增收又主要在粮食产区的粮农增收,粮农增收不外乎是降低税费、提高价格、扶持补贴,其中实行直补和提高粮价对当前和今后的粮食生产、粮食市场影响最大、最直接。
二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是当前和今后粮食的中心工作,这必然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加强粮食收购和储备,加强市场管理,如此对粮食产、购、销、存各环节都会产生影响。
三是2004年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全面购销市场化,购销渠道、购销方式与往年区别更大、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变化多端、变化加快。
四是作为口粮的仅有稻米和小麦,而上年小麦冬播面积减少、今年夏粮减产已成定局,稻米价格大幅上涨,有利于今年的水稻面积的扩大和产量提高,在此前提下,国家并不会采取调控措施来干预价格。
五是自上年10月份粮价上涨以来,国家并没有大量集中抛售储备粮,不少地方还增加储备粮,这也说明陈粮抛售的减少、储备粮轮换和增储措施的加强进一步推动了粮食价格的回升上扬。但在粮涨幅过早、过大、过猛时,国家可能会加大储备粮的抛售力度,如3月份开始,国家将加大储备粮的轮换、抛售,这将对粮价的上涨有所压制。
《四》、后市粮价变化趋势预测。
一是目前粮价涨幅较大。自2003年10月起,国内粮价出现全面上涨,在这次粮食价格上涨中,所有粮食品种涨幅均在20%左右,其中稻米和小麦面粉涨幅达到40-60%左右,早稻米涨幅达到70%左右。
二是春节后因禽流感的发生和蔓延,使国内粮价受到较大影响,但对不同的品种影响不一样,玉米受影响较大,因此有所回落,而稻米基本不受影响,价格一直呈涨势;小麦和面粉略受影响,涨幅相对较小。
三是2004年粮食供给将继续减少、需求继续增加,总量供需基本平衡,供需状况将随着夏粮和秋粮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口粮品种特别是小麦供给夏收前后和明年夏粮上市前将继续不断趋紧,上半年稻米供给明显紧张,下半年将有所改善,而基本用作饲料的玉米上半年大体平衡,下半年略显紧张,但产销区供需矛盾将始终存在。
四是上半年粮价以上涨为主,涨幅估计还有10-20%左右,个别品种可能在短期内涨幅更大;下半年后以维持高位为主,但振幅可能加大。粮价涨幅主要看粮食生产形势,在夏粮和秋粮上市前后将发生较大变化。
五是具体到不同的地区和品种,不同的情况和条件涨跌的幅度、波动的频率会有区别。就品种而言,稻米、小麦机会更大,稻米在3-5月份还应继续上涨,但后期涨幅将趋缓;小麦面粉,离历史高点还有较大差距,夏粮前可望接近1996年的历史高点,夏收后特别是冬播前涨幅可能会更大一些;;玉米价格随着禽流感的基本控制已出现补涨,价格达到上年10月份高点,预计后市将继续上涨并创出新高;就时间来说,目前到夏收前的青黄不接时期,秋收前7-10月份是相对敏感期。
六是进入3月份后,国内各地开始加大储备粮的轮换抛售,品种主要以小麦为主,数量在300万吨左右,各省区都有,范围较广,时间也比较集中。这次抛售除正常的轮换外,应该还带有调控的意图,因此对市场肯定会产生影响。估计其影响一方面是增加可供量,减少需求量,满足政策性用粮和食品工业用粮;另一方面是平抑粮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缓解市场心态,平和市场情绪。当然,对小麦影响可能大一些,对稻米的影响比较小,如此,价格涨势将趋缓,或有所平稳,或有所振荡甚至有所回落。但影响是短期的,并不改变长期上涨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