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7日至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已经实行购销市场化的地区,要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加快粮食企业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主产区要继续坚持按保护价收购制度,合理
确定保护价水平和收购范围,同时要积极培育粮食市场,探案市场化改革的路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这一年的年底,中央在京召开一年内的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新的思思路、新的办法研究和解决新阶段的粮食问题。会议把推进市场化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为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可以说粮食购销市场化是2003年粮食流通领域中最热门、最受关注的词语之一。
2003年,一场关于粮食安全的话题格外引人关注。近年来出现的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使粮食生产面临新的考验。据统计.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4.42亿吨,较上
年减产3%,也较近五年粮食总产量平均值4.785亿吨减少8%。粮食生产形势的变化,市场供求的拐点提前显现,使得10月份以来粮油价格开始上扬。尽管这是我国粮价在经历多年低位运行后的一次受市场调节
的合理回升,但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值得指出的是,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应付粮价上涨的对策不同,我们的社会及城乡居民表现得更为成熟,政府调控市场的措施与目标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已由平抑粮价更
多地转向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有效供给上来。
粮价的回升也使销区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原来的粮食生产和储备观念,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粮食生产进行结构性调整。11月26日召开的广东省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年安排1亿资金对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进行直接生产补贴,专项用于扶持和发展粮食生产。继上海、苏州取消农业税之后,南京将在两年内取消农业税。浙江省宣布从2004年开始对种粮食、油料作物的农民免征农业税,省外则进一步加强与产区的购销合作伙伴关系,近三至五年每年将从黑龙江运销粮食250万吨。福建北上河南、山东两省签下粮食购销大订单,北京在河南采购的10万吨小麦也在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
从1998年开始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迈出新的步伐。我国从2002年开始对粮食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的试点,实现以粮食直补代替粮食保护价,一些地方进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试点,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如今已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
2003年,我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区市全部放开了粮食价格和市场,粮食主产区的放开步伐也在明显加快。放开的市场对产区粮食企业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是收购季节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卖粮场景仅仅在一年间就成为了明日黄花。粮食职工不得不改变工作方式,和个体收购者一样,自备工具,走村串户,用辛勤的汗水和优质的服务来为自己争取生存的空间。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无情从收购这个源头上就给粮食企业和粮食职工上了生动的一课。应当说,粮食企业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粮食工作的中心和难点,各地以体制、机制和产权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资产重组、产权改革为核心,对企业进行了改革、改组和改造,引导和促使粮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为粮企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粮食商业的发展之路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这一年.还有许许多多的亮点值得我们回味。10月15—16日,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召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粮食、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3000余人参加了这次全国性的农业成果大型展示会和粮食交易盛会。交易会累计成交量是156.24万吨,签订合同金额17.831亿元。这次交易会是农业部门与粮食流通部门的第一次密切合作,标志着我国粮食的产业化正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参与。
2003年,国际粮食市场向国内粮食企业开了一扇大门。1月初,河南省粮食部门与中粮集团签订15万多吨磨粉小麦出口合同,我国磨粉小麦首次跨出国门。在黑龙江建三江国家粮食储备库,近8000吨小麦
原粮出口到新加坡,这是黑龙江省食用春小麦首次实现对外出口。标志着中国小麦内在质量已发生了新的飞跃,生产正趋向商品化,中国的粮食市场正在与国际市场对接,中国的企业也正在走向国际市场参与
国际竞争。
回首2003年,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值得留下一笔,这篇文章也只是撷取了粮食流通过程中的几个片断而已,我们回首刚刚走过的,是为了更好地展望今天和应对未来。2004年,我们祝愿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