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入世贸组织工作取得成功,玉米市场形势日趋低迷,人们对玉米市场后市存在各种各样的担忧。从目前基本面分析,业内人士对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给玉米价格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约而同,但政策因素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往往超出市场基本面和人们的心理预期。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粮食政策,对于正确把握市场走势和更好地运用政策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放开销区,保护产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粮食总量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市场粮价下跌的情况,从保护农民利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大局出发,实施了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革实施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而且在稳定农民收入的同时,对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抑制粮价持续走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推动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扭转企业大量亏损的局面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面对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形势的变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01年8月份国务院决定必须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此次改革,既是在新形势下对98年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又是一次有实质性突破的重大改革。对比两次改革,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粮食体制改革的变化和方向,粮食收购保护价范围逐步缩小,实行优质优价,粮食收购渠道逐步拓宽,销售市场完全放开,除收购市场在粮价过低时实行保护价收购外,粮食购销价格基本由市场调节。对玉米品种而言,今年华北、黄淮一带的玉米价格完全放开,只有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及内蒙东部的玉米实行保护政策,因为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生产的重要基地,是销区的主要粮源,对稳定全国玉米供求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当前玉米市场呈供略大于求的格局,但从全局和长远角度看,我国的玉米供给将是偏紧的。从这点看,国家将会采取各种保障措施,保护主产区玉米生产能力,发挥主产区优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开销区,一方面可以促进销区根据市场需求更好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主产区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促进价格合理回升。今年山东、河南、河北等玉米产区对玉米不再保护,必将使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种植方向向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转移,因此原来中原一带玉米产区的播种面积今后将会向逐渐减少的趋势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东北玉米播种面积会增加,而是朝着稳定的趋势发展。如果只一味地提高播种面积和产量,而不注重提高质量效益,只能最终导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和大量积压。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优化品质,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玉米产业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农业方面作出了承诺,其一是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实行关税配额制度,就玉米品种,从2002年至2004年关税配额数量分别为585、652.5、720万吨,国营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8%、64%、60%,民营企业比例分别为32%、36%、40%。超配额以外的进口实行高关税,三年分别为71%,68%和6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中强调私营企业的不可缺性,同时也为私营粮食进出口企业抢占中国粮食市场开了绿灯,另外也有逐渐削弱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之势。这就要求企业面对市场形势,转换经营机制,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其二是加入世贸后我国政府对出口粮食取消出口补贴,这对我国玉米出口来说,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我国玉米出口一直享有政府高额补贴政策,如果取消补贴,从成本和价格上来看,都不再有优势。面对我国目前玉米市场现状,如何走出困境,将是政府、经营企业和粮食生产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要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就必须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与保护体系,更重要的是加快体制创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竞争力。因此,国家应当考虑将农业补贴由流通环节上转向生产环节上,加大粮食产前的科技、水利设施、种子、农业生产资料等补贴,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单砚华)
秋粮收购政策出台,市场管理难度加大
今年东北玉米主产区秋粮收购政策变化幅度较大。主要特点有:保护范围进一步缩小,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收购市场适度放开,市场管理难度加大;新旧两个检验标准并行,粮食质量难以把握,容易引起质量纠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鼓励和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经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查粮食经营资格,从事粮食收购。这当然包括非国有粮食企业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但在往年的收购实践中,似乎仅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执行,而其他社会多渠道粮食经营主体和个人并不严格执行国家要求的检验标准。执法监管部门对收购市场监管不严,不仅严重制约了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也扰乱了市场秩序,甚至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前期毒米流入广东、天津等地,就是市场管理不严的例证。在我国入世之即,粮食质量标准不仅对推进农业和农产品标准化与国际接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确保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全面推行国家粮食质量新标准之时,工商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必须严把市场准入关,使粮食标准真正成为检验质量的标尺。
虽然收购市场的放开加大了市场管理难度,但多渠道收购扭转了前两年由于国有粮食企业垄断性收购所导致的严重积压的困境,对促进市场价格合理回升起到了支持作用。以吉林玉米为例,98、99两年连续大丰收,而且不允许社会私商收粮,只有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才准许收购,并且国家实行敞开收购,由于市场价格难以使企业实现顺价销售,因此导致了吉林玉米库存积压,价格持续低迷。今年玉米产量虽较上年有所增长,但在收购市场适度放开和执行新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玉米量不会很大,也可能会出现去年那种抢购粮源的现象。因为今年吉林省受灾严重,玉米成熟度差,水分高,实行新的质量检验标准,必然使等外玉米比重加大,而等外玉米不实行保护价收购,随行就市。对23-28个水的玉米按纯粮率定等,并在双扣的基础上,每市斤另加收5厘钱整晒费,超过28个水的暂缓收购。可以说,绝大数农民对新实行的质量检验标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对新旧两个标准并行更是模糊不清,对农民来讲,庭院降水对少数玉米还有可行性,对大量的玉米降至安全水份可以说有一定的难度,虽然也知道水分降低可以多收入一些,但往往每到春节急于变现的时候,谁出的价格高就卖给谁,尤其在市场价格处于低迷态势情况下,他们变卖的心理更加急切。而一些私营收购企业由于在收购资金上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周转更为灵活和方便,可以直接到农民家中预以收购,并在价格上不低于或稍高于国有收储企业,从这点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既面临着收购市场价格上的竞争,也面临收购量上的竞争。只有掌握更多的粮源,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按照新的收购政策,在产量增加和入世的压力下,今年收购市场价格整体较去年将有所下降,但在多种收购主体竞争下,价格还会出现上扬的可能。
根据对今年吉林省玉米收购政策和质量检测标准与去年相比较来看,农民如果交14-18个水分之间的玉米,可以较去年多收入,而且水分越低,多收入值越高。据测算,今年14个水玉米较上年每公斤增加0.018元,18个水玉米与去年基本持平。18个水以上的玉米价格均较上年收入降低。23超过水份在双扣基础上另加收1分钱/公斤整晒费,因此农民如果交超过23个水的玉米,实际收入每公斤比去年降低2分钱,24%水份,杂质1%的玉米,收购价格为每公斤0.734元, 28%水分,1%杂质,收购价格为0.665元/公斤。如果农民能够认识到高水玉米带来收入的明显下降,加上今年由于抗旱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必然产生惜售心理,届时收购企业为抢购粮源而竞争,势必促进收购价格不断抬升,从而带动疲弱的玉米市场就此走出低谷。 (单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