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亮
吉林省的玉米在全国曾有几块响当当的"金牌":人均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省级间调拨量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但随着农产品"卖难",玉米大量积压、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围绕"新东北现象",如何调整农业结构成为两会期间吉林代表团的热门话题。
--"新东北现象"是个产业现象
吉林省目前粮食库存785亿斤,是除黑龙江外库存量第二大省,突出的问题是卖粮难。吉林省省长洪虎认为,提"新东北现象"有两个着眼点需调整,一是不能把它仅仅与中国"入世"结合在一起,从五六年前起,吉林就在调整农业结构,"入世"不过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第二,它概括的是个地区现象,其实,它是个产业现象,所有产粮大省都有这个问题,不过东北粮食商品率比较高,问题更突出。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种粮成本太高
原吉林省农业厅厅长杨绍明认为,导致"卖粮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粮食成本太高,缺乏竞争力。吉林玉米生产成本比美国高30%~40%,美国1斤玉米成本不足0.18元,我国为0.32~0.34元;储藏成本、运输成本更是大大高于发达国家,销售成本超过美国的40%。粮食生产成本高有3个因素:
一是物化投入比重较高。化肥的价格高,利用率低,生产手段落后,国际上化肥利用率达60%,我国只有30%,化肥投入费用是美国的2.82倍。
二是生产间接费用高。我国农村的"三提五统",农业税摊在每斤粮食上,使成本增加4分钱,而美国的农业费及保险间接费用仅几厘钱。
三是劳动力成本高。吉林农村人口拥有的土地人均只有4亩,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1.58倍。
去年,每吨玉米出口补贴368元,今年取消补贴后,粮食压库的问题将更加严重。
--用工业化思路种玉米
洪虎认为,对玉米卖难,最直接的应对措施是减产促销。通过这几年努力,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生产过剩的局面。今年,玉米产量还要调减,城市郊区、交通沿线主要转向生产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在粮食高产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今年轮作面积将从500万亩增加到700万亩。要消化玉米库存,就要转变思路,将玉米的主要用途定位在饲料加工和工业原料。作为粮食作物的玉米,能吃就行,主要检测含水量等指标;用于工业原料的玉米要能用,更看重它的内在成分,而且,当工业原料种植,需要规模化生产,成片种植。调整农业结构要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结合起来,同时,加大对玉米品种的研究。现在,粮食企业不按玉米工业原料的特性收购、储存、定价;今后,玉米营销需加工企业与农民建立直接的订单关系,根据工业需要收购、种植。
粮油市场报